APP下载

中学数学“会”的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2021-11-22韩方廷

读与写 2021年28期
关键词:会学学会探究

韩方廷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构建了“会”的课堂。

1.“会”的课堂的概述

“会”的课堂把学生的“学”分为愿学、学会、会学,把教师的“教”分为乐教、教会和会教,各自相互对应的螺旋上升的三个层次,其中“乐教”服务于“愿学”,“教会”服务于“学会”,“会教”服务于“会学”。

1.1 学生在“愿学”的基础上“学会”,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传统的学的方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获取知识的愉悦及提升能力的成就感,使得部分学生厌学。学生只有愿意学习了,才能学会;只有学会了,才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使学生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教师在乐教的基础上教会,在教会的基础上会教。“教师”不是职业而是事业,教师首先要“乐教”,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把学生教会,只有教会了才能会教,从而升华教师的优秀品质。

2.“会”的课堂的教学流程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现形成了“会”的课堂的教学五环节:创设情景、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收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通过游戏、谜语、故事、歌曲等多种形式引入新知,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如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学生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可先做一个游戏:每一位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告诉我其中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愿学”。

第二个环节:自主预习。“学生的自主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上出精彩的一课,就需对学生的预习做出必要的指导。”[2]为了让学生的预习能有的放矢,可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口述,也可用PPT展示或直接写在黑板的一角。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简不要繁,要实不要虚,要适当不要随意拔高,最主要的是要能完成且易于检测。学生自主认真研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自主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要找出疑惑或障碍,教师对于重要知识点可编制预习案。在学生自主预习时要给出明确的要求,如预习的内容、时间或问题,对预习的情况要给出评价。自主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愿学”和“学会”。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3]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惑与障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解决重难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知识点。通过探究总结规律和通法,为展示交流环节做准备。教师要明确合作讨论的时间和方法,并对过程给予评价。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精神,使学生“会学”。例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先让学生合作:给出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个角、三条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画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最后小组探究:如何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从而解决本节内容的难点。

第四环节:展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固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4]学生通过展示交流的方式给出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创新意识、语言表达等能力,使学生“会学”。例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可由学生展示交流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以甲、乙两人为例,对于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可总结为:1.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即:S甲+S乙=S总;2.甲、乙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即:(V甲+V乙)×t=S总;3.甲用的时间=乙用的时间,即:V甲=V乙。

第五环节:反思收获。让学生大胆真实的与同伴反思本节课自己的收获,从而升华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作用是倾听、纠错、校正、解惑、评价、激励。使学生“会学”。如:“探索规律”,通过例题和练习可把探索规律的过程总结为:问题——猜想——验证——总结——结论。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性的和富有成效的过程,使得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和谐融洽、其乐融融的过程,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

3.“会”的课堂的教学原则

我们应以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3.1 让学生“愿学”而不“厌学”的原则。“会”的课堂,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要分类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达不到“会学”的程度,也要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如果实在学不会,也不要失去学习的热情,更不能厌学,要相信只要自己“愿学”,必会有所收获。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底线,面向每个学生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无论是教学进度,还是难度、深度的把握,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选择,不能简单的一刀,而要因人而异。

3.2 让学生“学会”而不是“不会”的原则。这是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节课的基本原则,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中,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当堂过关”,数学的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招不会,全盘皆输,只有学生听懂了、学会了,能做对题目了,才能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3 让学生“会学”而不是“死学”的原则。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则要达到会学的层次,即会预习、会思考、会自主、会合作、会探究、会审辩,让学习成为学生自愿、主动、自主的行为,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作为教师要达到“会教”的层次,即会用教材、会预设、会优化、会生成、会评价。

3.4 定性评价与过程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赞美和鼓励,教师已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定性评价。然而我们缺少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性的定量评价,只有过程性的定量评价才能形成系统的长期的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获得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为此我们可通过一些信息软件,把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量化评价,或分小组给出一个量化评价,通过周周评,月月评,期终评,使学生有一个长期的激励机制。

以上四个原则,是我们实施会的课堂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底线,针对不同的校情和学情,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

总之,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通过教师的“乐教”让学生“愿学”;全力以赴,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通过教师“教会”让学生“学会”;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教师“会教”让学生“会学”。“会”的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使得师生间情感共鸣、思维同步、个性共扬,师生在智慧中快乐幸福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会学学会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学会分享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