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1-11-22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石羊岗小学赵东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石羊岗小学 赵东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阅读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备研究课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言积累、知识储备、思维模式三个主要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阅读教学有助于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在学习中收获阅读积累
侧重积累,对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积累语言,培养感情。朗诵,是语文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更是积累语言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通过“读”,学生不仅可以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而且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加入进去,作为丰富的积累。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不仅抓住了秋季的特点,生动地描述了秋季迷人的景色和秋雨连绵的景象。而且在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季的雨人格化,把秋季迷人的景色比喻成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能去触及的事物。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做真实的自己,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式去读,重视学生在朗读中特有的见解,使其能在朗读中积累并收获语言,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积累是务实的,是能充实自己的文学精神的。
(2)开拓思想,沉淀语气。熟背是每一个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过程,经过熟背,不仅可以沉淀语感,还可以全方位地收获古今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要熟背古今卓绝古诗文,这里面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乃至远居海外作者的优秀诗文。在整个小学阶段,号召学生熟背160 篇(段)。此外,在每一册课本中还有号召熟背一些经典的段落和优秀的文章。综上所述,可见熟背的关键性。然则,怎么才可以做到落实熟背,逐渐聚集呢?肯定是要在每一堂课中贯彻,尤其是阅读授课。要让我们的学生朗朗上口,授课的教师就要以饱满的感情,慷慨激昂,即景生情。例如,我在辅导学生朗诵《春日》一课第三、四句时,先有声有色地范读,让学生闭上双眼,集中精神,遐想着春季的美好,当学生的感情融入古诗词中后,我再指引他们带上属于自己的感情以及遐想来朗诵这篇课文,学生立刻就沉迷在属于在春季的美丽和对万物盎然的敬佩之中。
二、在授课中掌握阅读表达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身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更要不辞辛劳,满怀一腔热血投身于教育事业。
(1)启发兴趣,倾爱阅读。我们要向广大的学子们推广阅读教材,启发他们对阅读最朦胧的兴趣。培根先生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启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做到好读,乐读。我们不仅可以在课本中假设丰富的情境,由此来产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假设出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学生融入进去。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气氛的烘托下,兴趣自然更加浓烈。例如,在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时,我先拿出图片,转身面向大家并问:“这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学生的思维不仅朝着一个方向,更是被积极地调动起来。这个时候,我将图片收起并对学生说:“大家给的答案太多了,老师也很难给出定义,不如现在我们一起去图书里寻找,将自己最后的答案告诉给大家吧!”小孩子的好奇心重,好胜心更重,这样一来,哪怕是不想去看的孩子也会被其他想看的孩子带入进去。
(2)读后感悟,习惯自然。不读死书,就是让我们不要不动脑筋盲目地学习,虽然学生并不讨厌读书,但就像是一个人种庄稼,不管庄稼的长势好不好,也不管庄稼是否被动物吃了,只是闷在地里苦干,这样会有收获吗?不“死读书”有两个含义,一种是读书的人很讨厌读书,对书没有兴趣;另一种是提倡读书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善于动脑筋。例如,我们在教学《空城计》时,要弄明白:“司马懿好不容易等到机会可以捉住诸葛亮,可为什么面对空城门却止步不前,还要下令撤退呢?”当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两个相悖的答案。第一个自然是书中原话:“诸葛亮平生不爱弄险,这么大开城门,城中必有埋伏。”如果答案是这个的话,就可证明诸葛亮的谋略要比司马懿略高一筹。当第二个答案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明显出现了争论。“司马懿知道城中无军无将,但若此时我军冲杀进去,捉住诸葛亮,那班师回朝后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无疑是兔死狗烹。这样看的话,司马懿是绝对比诸葛亮更胜一筹的。”这时,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思维得以展开。
总的来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和教师相辅相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