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2021-11-22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郭佳美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 郭佳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文本是阅读的核心。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此,阅读就必须围绕文本展开,且要立足学生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文本的阅读过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会自主阅读,和同伴进行交流。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这样才能较好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以任务驱动自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进入课堂后便采用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名回答时,学生也难以回答。究其原因,是学生课前没有对文本进行阅读,不熟悉课文的背景、作者、内容,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生字词都还不会读。
提倡自主阅读,要注重在课前以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作者、课文内容等进行提前预习,初步获得感知。在自主预习中,对基本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能做到正确朗读,识记字音、字形,初步了解词语的含义。例如,预习《落花生》一课时,要先了解作者许地山,能借助工具书认读7 个生字,能用“居然”“成熟”造句;对“可惜”“开辟”“翻地”“居然”“收获”“吩咐”“爱慕”“成熟”“分辨”“体面”等词语,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导学案,在导学案中用填空、判断等题型帮助学生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倡合作探究
阅读体验的丰富更多需要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获得,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虽然通过听教师讲而获得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但体验不深。相反,在阅读过程中,借助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交流,相互分享体验,共同交流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得体验。
在阅读中,要注重结合课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例如,在《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中,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因此第二课时要将重点放在对海力布形象的分析上,以“见义勇为的海力布”为例,围绕“救白蛇”事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借助幻灯片出示描写海力布救白蛇的动作的句子,围绕句子交流“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紧扣“急忙”“对准”“射去”三个词语展开交流,并引导学生用“见义勇为”“同情弱者”“富有爱心”等词语对海力布进行形容。又如“得宝石”中,先引导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以“海力布是怎样得到宝石的?小白蛇几次叮嘱海力布?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探究的环节,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结合目标设计问题。例如,在《火烧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引导学生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抓住“颜色”和“形状”展开交流活动。
三、加强课后拓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后,课后安排的任务多是抄写和背诵,朗读任务较少。其实,通过课堂探究,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此时再读课文,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为此,课后一定要多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比赛读、开火车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尤其是针对重点段落,更应让学生多读,做到熟读成诵。
当然,课后进行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书面练习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课后拓展阅读。当下,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大,单纯靠读课文,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后,要结合课文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和作者、作品相关的内容。如《牛郎织女》的学习后,选择“神话”组织学生展开阅读,还可采用“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为主题召开交流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如《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的学习后,可选择写景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其实,写读后感也是丰富学生体验的绝佳方式。但常见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要求过于笼统,学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要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要求一定要明确。在写读后感时,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作者、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落、主人公、景物等展开,只要求学生抓住一点展开写作活动即可。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后,一些学生就结合课文中的事来写自己的故事,有的学生则亲自跑去观察爬山虎,写爬山虎的特点。又如学习《小英雄雨来》后,学生被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深深吸引,开始搜索抗战时期的小英雄,也有的学生写自己身边的“小英雄”。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交流,课后以丰富的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过程,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让语文阅读变得更加有效。在这样的语文阅读课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