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单元群文读写”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2021-11-2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育才小学张凯华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3期
关键词:墨梅群文教师应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育才小学 张凯华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过度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则较为忽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1+X”为阅读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突破单篇课文的教学约束,以单元为主要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精读单元课文后,结合单元学习内容,积累自身的写作经验。

一、整合素材——营造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群文读写”教学活动时,应以单元为载体,重点分析教材单元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语文教师应找出单元课文中的编排规律,以便于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巩固语文教材单元知识内容。

例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听听,秋的声音》重难点知识后,组织学生通过回顾课文的方式,复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与《秋天的雨》中的知识内容。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三篇文章进行对比,探究这三篇文章所表达的主体思想,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三篇课文都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等等。学生对比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根据这三篇课文内容,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你心目中秋天的样子”。

教师在分析教材单元的同时,应明确主线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为切入点,快速梳理整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单元知识不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精细打磨——创建教学体系

教师在开展“单元群文读写”教学活动时,应将教学侧重点立足于引导学生细读、精读、通读语文单元的所有内容。如此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整个单元的思想主题,同时还能巩固所学知识的记忆。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科学、合理地编排教学任务与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授《江南春》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的方法,通读《江南春》,并圈出古诗中表述美好景色的字词或诗句,以此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古诗《浪淘沙》,并通过相互比较的方法,找出这两首古诗的异同之处。接下来,教师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古诗的书写形式,表达美好的景色?”最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出示不同的景色图片,组织学生以《江南春》与《浪淘沙》为例,尝试写出两句“景观诗”,并做到平仄押韵。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始终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将单元中不同课文的个性化目标进行充分总结,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精细打磨,得以深刻体会整个单元的教学目的。

三、结合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单元课文时,应站在教学任务的角度,以便于选择出来的单元课文符合“单元群文读写”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将教学内容进行延展,通过其他读写形式,丰富学生的读写视野。另外,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的约束,为学生呈现不同领域的延展内容,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强化自身的读写能力。

例如,在教授《墨梅》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教学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越剧《墨梅》,并引导学生细心聆听与观察,通过越剧的形式,感受墨梅高雅、冷艳的特性。接下来,教师在完成《墨梅》的教学任务后,可向学生播放歌曲《墨梅》,引导学生通过谭维维的歌声,深刻感受墨梅的独特魅力,以此丰富学生的读写视野。教师还可向学生展示各种形态的墨梅图片,并邀请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对图片中的墨梅进行描述。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墨梅》,以及其他教学内容,利用自己的语言,为墨梅创作一篇短文、古诗,或者几句简短的歌词。

教师在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丰富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避免延展出来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读写需求不相符。另外,教师还应在确保延展内容科学合理的同时,创新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群文读写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合,教师应重点关注“单元群文读写”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同时教师应深入剖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单元群文读写”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探究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并将掌握到的知识不断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单元群文读写”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猜你喜欢

墨梅群文教师应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就是我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柳佳玮作品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