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2021-11-22唐文
唐 文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0 引言
经历三次信息化浪潮后,人类社会的数据信息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趋势,数据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掌握多寡也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是一个国家战略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资源。当前,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挖掘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方面,大数据作为一项全新的管理技术,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更新公共管理理念、革新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
1 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大数据,当前还没有权威定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提出了“大数据”概念,在可穿戴设备普及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终端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海量数据存储提供了可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让数据不再是死板的内容,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找到数据规律,将其活化。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提出:“大数据的核心是关于某个现象的所有数据,重点是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性。”[1-2]从本质来看,大数据就是应用各类技术来处理海量数据,利用数据创造新价值、发现新知识,给社会发展带来“大智能”“大利润”与“大科技”。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庞大、复杂信息的解读成为可能。社会管理工作中大而复杂的数据集对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数据与公共管理的内在联系
利用大数据可以创新公共管理工作,大数据的高效性、融合性拉近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为两者提供了互动可能,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工作的单一主体,大数据的应用让公共管理朝着创新性、服务性、法制性方向发展。同时,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数据赋予的新思路、新理念以及新手段。大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工具,可以分析出各个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为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真正做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3]。另外,大数据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公共管理水平。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生存为主导的公共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特点,大数据让政府能够用较少成本来捕捉、分析这些数据,提升了公共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普惠性。
3 大数据驱动下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转变公共管理理念
运用大数据是政府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举措。创新公共管理模式,首先要从理念着手,建立灵活、开放、融合的管理思想,政府需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制定配套政策,提高相关人员的数据思维能力,建立容错思维、总体思维、智能思维、相关思维等,让大数据思维推动行动。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构建科学的网络培训体系,将大数据治理作为重要基础知识,利用网络平台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培训,如“学习强国”App便是一个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平台。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要主动利用大数据,如利用大数据收集民愿、倾听民意,利用“三维一端”等平台发布工作动态,追踪事件的发展轨迹,主动接受群众的评议等。
另外,要构建有利于公共管理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公共管理模式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需要将产业发展、企业管理中的数据分析技术与公共管理目标相结合,直面挑战,挖掘出大数据的战略价值[4]。根据公共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既要倡导宏观体制改革,又要注重微观管理上的创新;既要关注新方法和新思维,又要关注创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为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包容性的外部环境,不仅需要人、财、物的投入,而且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法律法规和体制环境。对此,需要建立一套鼓励创新的保障体系,为大数据在公共管理的应用提供支持。
3.2 创新数据开放与决策模式
3.2.1 构建数据开放平台
数据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发挥出大数据在公共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国家和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构建数据开放平台。目前,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下一阶段还需进一步促进数据连通与开放,推进政务数据的跨部门共享,实现数据的深度共享和准确定位,并设置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主题库、信息库建设。同时,要促进数据统筹协调,确保数据的完整度,保证开放数据的原始性和优质度,减少碎片化数据。
3.2.2 重塑决策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既有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具体实践上,政府部门需要转变决策观念,将大数据技术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辅助工具,提高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通过数据挖掘做出预见性决策,在决策环节及时搜集数据,以及时、全面地评估实施效果,降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5]。基于此,政府需要设置完善的决策流程,树立程序意识,确保数据真实、全面、公开,使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查找问题,进行整改与落实,进一步加强公众意见的搜集与反馈。
3.3 夯实创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础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数据量排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大数据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应用还不完善,下一阶段,政府部门需要利用好后发优势,借鉴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夯实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
3.3.1 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泛在、宽带、融合、安全的国家信息网络基础网建设为基础,扩大数据信息网络覆盖面,缩小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利用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打破电力部门、电信部门的垄断地位,为大数据技术广泛服务于公共管理提供扎实的硬件条件。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例,要借助大数据管理中心,促进互联网数据、社会数据、公共管理数据共享交换,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实现全面统一管理,整合为集数据挖掘分析、数据采集处理于一体的大数据中心。
3.3.2 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数据安全保障就是避免数据遭到破坏、窃取与滥用,让大数据系统能够可靠、安全地运行。为此,各级政府需要构建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建立检查评估、应急管理、电子认证等制度,明确数据在搜集、分析、整理、应用中的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人,并构建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在内的数据安全联防系统,提升防范能力。对于大数据安全重点领域,要着重加强防护,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尤其要加强对涉及商业秘密、公共安全、公众利益、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建立安全处理预案,提高数据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3.3.3 加强大数据人才培育
人才缺乏是影响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部门要树立人才意识,用战略眼光做好大数据人才的培育、储备工作。一方面,创新人才准入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出领军人才优势,制定激励政策,将人才引进、项目招引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之间共同推进。另一方面,坚持校企合作育人,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与企业、高校合作,共同开设培训班,采用脱产学习、委托培养、挂职锻炼的方式培育公共管理事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4 探索公共管理服务产品化
公共管理职能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因此政府需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顺势而为,做到与时俱进,提升公共管理质量。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层面来看,大数据时代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视为顾客,走产品化战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各个管理工作中推出针对性更强、服务领域更广的大数据应用软件,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 需求。
大数据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与开放性,大数据时代的公共管理模式需要从原有的碎片化朝着社会协调治理方向转变,做到多方共同参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一项公共产品,为提升管理效能,可将数据的处理、分析交由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相关部门则要构建服务社会化机制,将部分公共权力转移给公众与社会组织,将公众、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的力量统筹起来。在多元治理体系下,政府不再是开展公共管理工作的唯一主体。如今,社会矛盾既存在总量上的问题,也有质量上的问题,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关注人们的需求,拉近供给侧、需求侧之间的距离,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6]。在实践中,政府部门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树立人本化管理思维,要像企业关注客户那样关注群众的诉求,合理运用大数据对群众需求进行分析,为群众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工作。
4 结语
数据记载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公共管理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化也推进了大数据的发展。将大数据应用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既充分符合了时代需求,也是创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就目前来看,大数据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究其原因,既有思想意识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的制约,还有数据安全、人才瓶颈、数据鸿沟的影响。大数据给公共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需要相关部门与时俱进,多管齐下,拓宽应用渠道,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