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知识产权政策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2021-11-22郭子宁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新品种河南省知识产权

朱 昆,马 政,张 静,郭子宁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 450000;2.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郑州 4500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发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系列决策部署。近期,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提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调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和功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从而迈向科技强国。

1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领科技创新方向

(1)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品。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第一内生动力及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挖掘、运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依靠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最终实现。

(2)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非一蹴而就。从创新成果到商品生产、产业化形成,再到核心竞争力形成,需要科技成果在全链条的转化过程中,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明晰创新成果的权属。如此创新产品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

(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有效手段。技术创新资源包括用于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资金、人力和设备。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发,产出效果较差。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研发准入门槛、避免人财物的浪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科技创新的坚实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的基本制度。随着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产权的竞争已成为国际间科技竞争的焦点,知识产权制度在全球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调整利益的重要作用。

2 河南省农科院知识产权工作实践

河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重大责任。河南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紧紧围绕河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调整科研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动物疫病防控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和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和技术,有力支撑了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2.1 以完善的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扎实开展

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为契机,该院围绕知识产权核心理念,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突破口,以建设知识产权强院为总目标,制定实施《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构建了管理工作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扎实开展。

2.2 以健全的管理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规范运行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支撑知识产权工作高效运转的基础,坚持“宏观管理、微观服务”,建立了“三层两级”的管理体系。一是成立院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对事关全院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部署;二是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管理全院知识产权的各项事务;三是成立管理小组,选派专职管理人员。通过建立管理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促进了全院知识产权工作高效、有序运行。

2.3 建立系统的知识产权激励导向机制

注重顶层政策导向设计,将专利权、品种权等知识产权创制、保护内容纳入科技人员科技管理评价体系。一是将专利权和品种权等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二是在科技成果评价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优先给予奖励;三是以调整分配政策为切入点,将知识产权作为收益分配的重要要素,构建以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十一五”以来,该院先后投入分配和重奖的资金近1 亿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动力和活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成果。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32 个,获专利权549 件、植物新品种权372 件,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等关键指标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名列前茅,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4 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助力国家粮食生产

充分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通过自主实施、对外许可、合作开发等模式,一大批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并成为我国乃至河南省的主导品种。自2005 年以来,河南省年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均为该院育成的品种,如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先后与豫、皖、苏、鄂等省的多家种子企业的联合实施,迅速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累计种植面积 1 800 万公顷,并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批强筋小麦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高产稳产玉米郑单958 作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里程碑式的品种,2000 年以来通过与德农种业、秋乐种业、金博士种业等种子企业合作推广,连续16 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栽品种和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累计推广超过 5 533.33 万公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为河南省粮食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2.5 强化科企联合,助推民族种业发展壮大

积极与市场对接,多措并举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把产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建立信息公开发布机制;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产权效益最大化;三是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四是加强转化成果的后续服务,推动了知识产权有效转化,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经济效应。

通过与优势企业合作,一大批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品种得以快速推广,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合作企业的业界竞争力,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显现。2005 年以来,该院先后取得对外许可品种权75 件,与国内80 家种子企业开展合作,许可收入达2 亿元。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采用“产权保护,联合开发,跟踪服务,共同维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郑单958”进行联合开发,通过企业的营销优势,该品种快速推广成为全国种植面积第一大玉米品种。合作企业以郑单958 为主导品种,在较短时间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打造出“德农”“秋乐”“金博士”等国内著名种业品牌,其中,“德农”“秋乐”公司入围中国种业“十强”企业,在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种子企业的产权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民族种业的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

2.6 着力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加大投入力度,育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激励推动下,河南省农科院坚持需求导向,把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作为创制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产权收入反哺机制,实现育种工作投入多元化,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充实,促进了全院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实现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一是投资1 亿元建成了设施完备的综合实验楼;二是投资1 000 多万元建设南繁基地和种质资源库等;三是根据创新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建设了国家小麦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小麦、花生、大豆、芝麻4 个改良分中心;四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等。先后选育了郑麦9023、郑麦366、玉米郑单958、远杂9102 花生等一批突破性品种,全院共有15 个农作物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 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 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建 议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探索科技管理新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科技管理向以知识产权管理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新模式转变。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纳入本单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化管理。

二是建立以促进转移转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把知识产权创造、转化作为科技人员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将知识产权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收益分配比例。

三是营造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新格局。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做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作、维权等方面的文章。能力建设重点在于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目标,培育和形成科技优势。树立知识产权“无形”“有形”同等价值的观念。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以利益分配为核心,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聚集,有效提升河南省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营造创新型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是加快建立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基础。①充分发挥河南育种大省的优势,加快制定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②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运作,培育社会化服务机构;③对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开展知识产权现状评估、专利检索、分析预警;④建设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较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猜你喜欢

新品种河南省知识产权
青菜新品种介绍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