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铁路机车车辆运用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1-11-22刘旭东霍芳霄杜斌刚翁玉鸣
刘旭东,霍芳霄,曹 刚,杜斌刚,翁玉鸣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成都 611732)
0 引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铁路企业应当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车辆等相关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对其进行常态化统计与监测,使其满足市场化的运作要求,同时降低企业的客观成本。原始记录的信息化转型可以改变铁路运输部门的传统模式,缓解各单位独立统计、层层上报的尴尬局面,使铁路运输各个部门能够直接获得机车车辆的实时动态信息,提升反应的及时性与运营率。在此基础上,铁路企业应当对原始数据进行电子化改革,实时监测与分析车辆的动态使用情况,为企业的生产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1 统计指标体系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机车车辆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同时对其使用效率也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索,谢素超等学者在其论文《高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探究——以机车车辆工程课为例》中提出:当前车站的原始记录依然采取手工输入的情况[1]。此外,货运的基础数据审核与验收一直长期处于人工操作的环境,导致相关信息的正确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目前现存的机车考核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其中,相关企业的职工缺少经营理念,导致机车的运用效率难以提升。徐力等学者在其文章《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的制定》中提出:铁路企业应当对传统考评数据进行有区别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排除差异较大的评分,以此得出具有较高准确性的评价结果[2]。虽然现存的理论与方法较为完善、科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大量基础数据,导致难以实现。因此,铁路企业亟须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并引进数字化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录入的自动化。学者王亦军等人在其论文《地方铁路机车车辆运用检修转型升级对策研究——以禹亳铁路为例》中提出:铁路企业应当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审核等流程进行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关系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目前信息化背景下,机车车辆的统计指标体系缺少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成为相关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因此,铁路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市场化的运作需求提出构建这一指标体系的相关措施[3]。
2 当前指标体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机车统计规则》等相关文件是目前现行统计的原则与基础,主要包括车辆的公里数、运行速度、数量以及检修等相关指标,基本能够满足铁路运输的相关生产与运行要求,能够为政府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与服务。笔者通过对目前相关规则的梳理与分析,了解相关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关系,并从中发现指标体系现状中的不足与问题。面对市场化的运作背景,铁路企业应当完善各项考核体系以提高经济运转效率。但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在三个方面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指标的计算方法层面。目前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按照相关制度规则层层上报、逐级汇总,上级单位只能统计出相关指标的均值以及总和,难以掌握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以及除规定外的其他信息与数据的真实情况,导致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对铁路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
第二,指标的关联性层面。目前所实行的统计指标只能反映不同环节机车的运用效率关系,无法反映统计对象在特定环境与工作中的效率,以及不同统计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因此无法满足全方位考核与实行奖励制度的要求。
第三,指标体系因素层面。目前所实行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机车的作业效率和工作时长为主,忽视了经济效益以及服务效果。虽然在目前政企合一的背景下,这对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企业化的经营背景下,则提升了铁路企业的边际成本,不利于铁路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信息化背景下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的建设原则与措施
在目前具体操作过程中,铁路企业积极推进相关信息的自动化建设,“清算运统一”(由货物列车顺序、货票相关信息编号组成)也开始在铁路货运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系统,铁路企业能够与司机实时联系,动态化地跟踪车辆的运行轨迹[4]。同时,铁路企业通过对列车的编号、货票信息及司机报单等相关数据的优化与整合,能够实现货物与货车在运输各个环节中的匹配与统一,从而促使原始数据能够更及时、准确地反映所收集的货物与资源。
3.1 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铁路企业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第一,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新时代背景下,铁路企业的车辆统计指标在设计上应当满足铁路机车车辆运用、跟踪与评价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综合性原则指的是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能够反映运输全过程的生产指标,以及能够反映市场变化以及顾客反馈效果的经营指标。而专业性原则指的是指标体系不仅应当反映专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还应当反映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及保证协作的有效性[5]。
第二,具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计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反映某一特定技术的经济性,同时各个指标应当有所侧重,互相配合与补充。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统计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反映铁路企业的组织效率、服务质量以及经济评价等相关信息。而具体性原则要求该体系中的指标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出机车在运用、消耗以及维修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为日常的运输工作以及生产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创新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对相关车辆的效益评价使用效率等既能够通过铁路企业与其他运输设备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又能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工作中的缺点与成效,以满足国家对铁路企业的市场化要求[6]。创新性原则要求统计指标体系能够预测出铁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铁路企业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便利,同时提升铁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适应性原则是指这一体系的设立应当立足于目前所收集的数据,而且铁路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开展细致评价与分析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保证。
3.2 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措施
3.2.1 加强对车辆运输组织效率的分析
铁路运输的服务质量、组织效率及经济评价是车辆统计指标中的3 类重要因素。其中,组织效率这一统计指标的相关数据在目前工作过程中已经较为完善,能够为铁路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加强对车辆运输组织效率的分析,重视相关指标的异常排查以及聚类分析,进一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与管理效率。
3.2.2 强化市场监管与客户反馈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能力
目前所实行的相关统计规则在服务质量等方面没有明显的规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物的运输水平、运费高低、运输时限以及服务质量等都已经成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7]。因此,相关企业应当在服务质量等方面增加统计指标,特别是在市场监管与客户反馈这两个层面,能够为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能力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铁路运输事业的信息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3 重视原始财务记录的整合工作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车辆的运用情况、成本数据和收入数据都未纳入相关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导致对现阶段的铁路运输经济评价缺少必要条件与数据支撑。但是,及时而精确的收入与支出评估是铁路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必要基础[8]。因此,铁路企业必须整合原始财务记录,以提升铁路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4 结语
构建统计指标体系对铁路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水平。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当坚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具体性与系统性相统一、创新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建设原则,从而解决相关指标在计算方法、关联性以及体系因素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同时,铁路企业应将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相关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针对车辆运输组织效率进行细致分析,及时收集市场监管与客户反馈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原始财务记录工作效率,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提升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铁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