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效益审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2021-11-22车斐婷梧州市中医医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浪费效益机关

车斐婷 梧州市中医医院

一、当前我国所处经济环境

(一)总体经济环境

2020 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充满着考验与挑战。这一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应对疫情,众志成城迎接挑战,全年GDP 首超100 万亿元,比上年2019 年增加2.3%。假如按不变价计算的话,比1978 年增长约40 倍,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7%飞跃至17%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形式。众多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参与其中,齐头并进,为我国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增添力量。

(二)进行效益审计的背景

市场经济呈现出红红火火的状态,但终究我们看到的只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增量经济的边际效益如何却无从得知。也就是说我们所得的令人惊喜的经济成就是通过多大的资本投入换来的,并没有官方数据统计过。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急需进行效益审计的情况存在。

1.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债务负担沉重难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针对大刀阔斧的“形象建设”“面子工程”加大了治理打压力度。“无脑”规划、“奇葩”建筑日渐减少。随着全国上下治理力度的加强,个别地方少数领导干部仍然热衷于“垒假山”“造盆景”。由于很多政绩工程、形象建设都是靠银行贷款、发放地方债券等形式获得建设资本,因此当这些项目被紧急叫停后,一方面债权人就会发生坏账,甚至陷入债务危机,地方也会因此背上沉重债务负担。这些行为本身劳民伤财、虚耗了财政、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对国家经济建设没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2.资产闲置现象严重

资产闲置现象可谓在当今社会上是普遍存在,但相比私营企业,政府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源利用、资产控制方面还稍显薄弱。除了上述第一点提到的形象工程系列劳民伤财以外,其他私营企业虽说不是用国家的资金投资建设,但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倡并选择轻资产运营,所谓轻资产即生产运营所需要的资产通过租赁的方式而不是购买所有权的形式占有利用,从而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减少企业因所有该资产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因转产而持有资产的风险、管理维护资产的风险、资产处置的风险等)。轻资产运营的优势在于企业只需要支付小额的租金以及维护费即可拥有资产的使用价值,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将企业的每一分钱价值效益发挥到最大。但是,能做到轻资产运营的经济实体少之又少,大部分经济实体选择的是购买形式获得资产的所有权。

3.夸大其词的可行性报告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一大推手

通常情况下,很多单位内部采购的申请部门在申请购置某项资产的时候还需要第三方提供可研分析,由于受人员编制控制,通常申请部门与可研委托部门尚且不能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于是由于经济上收益,可研编制受托方不得不接受委托方授意,编制符合委托方要求的可研,出现可研结论被购买的现象。由于缺乏可靠的市场调研,从而夸大设备投入后的产出效果,造成纸面上资产回报率虚高、回报周期缩短。

二、进行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的实体,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关、事业单位都有必要对于自身的投入以及对外的投资进行效益审计。效益审计是我们投入产出效果如何的反映。

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除了有些违法违规、贪污腐败问题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损失浪费问题。”在他看来,损失浪费的严重性及社会危害性如同贪污腐败一般。他同时指出,效益审计的三个目标即效益、效率、效果。三个“效”分别代表了较高的投入产出、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好的效果。

如何杜绝此类资源浪费现象发生呢?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流程上来看,按财务收支的审计程序走是无法发现该类问题的存在以及无法有效地对浪费现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因为财务收支审计是合理保证被审计对象不存在违反财经法律法规、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业务收入、支出的真实完整。而资源浪费是一种现象,只要支出经过审批、账务记录完整准确,在财务审计的过程中便没办法体现。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效益审计,效益审计的目的在于尽管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违法违规的行为,只要是项目投入产出效果不理想,那么上级机构就有依据根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资源浪费问题进行定性、及时止损并出台整改意见。

因此效益审计是传统财务收支审计领域的一个扩展外延项目。开展效益审计可以有效监督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从而保障国民经济高效高质健康发展。现如今越来越多国家注重发展效益审计,我国政府也反复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协调,必须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齐头并进,离开质量谈速度无异于昙花一现、空中楼阁。深圳市几年前成立了一个基本建设审计局,专门搞效益审计。这个局成立不到七年时间里,通过审计为市政府节省了资金77 个亿。“这是一种直接的效益。”李金华指出,有些地方效益审计的发展空间可能还要大。

三、效益审计的局限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效益审计在促进经济健康常态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效益审计权利的有限性,我国效益审计的发展还有长远的路要走。

(一)效益审计主体部分权限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法律有规定,即审计机关有权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由于审计机关没有任何行政审批权,不能越位。因此审计机关难以在源头上阻止浪费现象发生,只能对已发生事实的效果进行评价。即由于审计机关不拥有行政审批权,因此一个部门需要干什么事情,不需要事先经过审计机关批准。

(二)效益审计经费来源的局限性

出于效益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效益审计的主体实施部分必须是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对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投资企业来说,效益审计的主体一般是政府审计机关;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实施效益审计的主体可以是由股东委派的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受经费及人员的限制,在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的大部分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项目审计有关。因此效益审计在第一层面发展并不是很快。由于效益审计项目又与当地投资建设规模利益有相抵触的部分,因此个别地方政府或许会降低财政在效益审计工作的投入。

而对于私营企业来说,由于委托审计的股东方与职业经理人这一代理人身份的利益冲突关系,会使得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效益审计的工作比较难以开展。

(三)效益审计结果难以定性

效益审计结果的运用必然涉及到问题责任的落实与追究。但效益审计毕竟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项目进行,假如涉及到人的责任问题或是干部作风问题,还得进一步做调查做溯源分析甚至纪检介入。假如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造成的,就需要对现有工作进行完善改正,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如果明显属于某人渎职而造成了重大损失,就必须追究其责任。

四、如何全面提高经济实体效益审计的覆盖率

从上面效益审计的局限性分析可以看到,效益审计之所以难以大范围地推广,主要是因为项目投资带来的预计产出与决策者、管理当局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效益审计的结果运用除了难以定性的因素之外,更容易导致相关问题的责任追究。一方面如果效益审计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构,审计项目众多时,又容易受人员及经费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效益审计实施主体非政府审计机关等单位的时候,如果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效益审计,接受劳务报酬的会计师事务所又会涉嫌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

虽然实施全方位的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重重,但全面提高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效益审计覆盖率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措施逐步提高效益审计覆盖率。

(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对所有基建项目率先实行效益审计,强化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建议在审计机构内部成立效益审计部门,成立专项的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针对对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重大项目开展效益审计,对其他非重大的基建、投资项目,由审计机构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效益审计。

强化审计成果运用。针对效益审计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对其造成的结果及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及分析,如存在违法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当按照流程移交相关部门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如不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造成的资产闲置、浪费则可依据该投资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作为考核被审计单位的依据。在综合运用审计结果的同时,务必要成立专门的项目组针对被“叫停”后的项目出具详细的实施方案,将“烂尾”项目的损失降到最低,尽量回笼相关处置资金。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所涉及社会影响较大的投资项目,其效益审计结果及后续处置要进行必要的公开,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保证审计结果公开,能进一步预防相关单位再次盲目投资、搞形象工程建设。

(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集团企业、上市公司开展效益审计工作

上市公司作为公开募股的主体,其经营业绩、投资情况牵扯到每一个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很有必要对自身的重大投资实行效益审计。为了保证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应当由上市公司的股东会委托具有资质的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应当予以适当的公开,接受广大股东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从上述分析可得,效益审计工作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着如何让我们广达人民群众所努力的每一分付出都有所回报。它是强有力的监督工具,让我国的经济更快更高效地增长。

猜你喜欢

浪费效益机关
不浪费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浪费等于扔钱
打开机关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