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智能化下会计本科教育模式转换研究

2021-11-22滕剑仑副教授博士李春友教授博士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商业会计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智能化设置

滕剑仑(副教授/博士) 李春友(教授/博士)(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西南宁530003)

一、引言

会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会计教育水平的提升,不仅在于学科本身的内涵式发展,还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和谐统一和完美契合。《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强调指出,到2025年我国要构建并完善好智能社会体系,因此,我国的财务智能化发展开始驶入提速轨道。2018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机器人的推出,使得会计核算职能的精确程度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和核算流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之相应,会计教育模式也应随之转变,如何在融合现代技术水平基础上,贯通会计学科与金融、经济学和统计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能迅速适应新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会计人才,并培养会计人才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成为会计本科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财务智能化对会计的影响

历次产业革命表明,职业的变迁和转换和技术手段的革新密切相关。智能化革命的到来,使得会计职能逐步扩展、会计人才需求不断改变,会计信息从加工手段、加工内容到加工程序和反馈效果都已发生重要变化。具体表现为:其一,加工主体从专职岗位(如出纳岗、会计岗)向综合信息的大数据岗位转换;其二,加工内容从标准化、模块化向实时性和定制化转变;其三,加工程序实现了电子化的处理方式;其四,反馈效果不仅体现了合法性,更要符合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本文从会计人员、会计组织和会计工作几方面简单探讨。

(一)财务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等,一方面,将现有的财务人员从纷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挤占了会计人员的基础岗位,那些仅能从事会计基础工作的人员,在未来财务智能逐步普及的趋势下会面临巨大的冲击。财务智能技术系统处理重复性、标准化会计事项具有高效率、高准确度和低成本等优势,不仅大大加快了会计信息生产的时间,更有利于降低虚假会计信息出现的风险。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云端储存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使得数据的可验证性和精确性不断提升,面对大量数据,提高会计人员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新动向及时做出分析,提供有助于企业战略实施的建议,成为未来企业会计人员需进一步加强的技能。由此可见,财务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对当前会计人员综合信息的处理要求在显著提高。

(二)财务智能化的深度发展,加快了会计组织系统的演化。首先,面对开放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信息精确性的影响,减少因信息的偏差造成决策失误的风险,使决策迅速有效是建立会计组织系统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智能化产业系统的推动下,财务智能化的改造轨迹首先呈现出扁平化态势,大大压缩决策的反映过程和时间,即以企业项目活动为基础,组织开展会计信息反映和加工活动,并需对处理效果进行及时地分析和判断。其次,以项目活动为基础来设置财务活动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线上、线下活动的贯通性,以及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无限扩展空间,财务活动及时、明确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发展状况,并达成对企业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客观评价成为企业设置会计组织需要重点考核的要素。上述变革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拥有较为全面的企业管理知识,还要具备在危急情况下的应变处理能力和及时分析出风险、做出最优决策的能力。

(三)财务智能化的不断升级,使会计工作内容更复杂、多变。产业智能化的不断升级,带动了社会化大生产效率和边际效益的递增,从而能够提供凸显个性化、多元化产品以及提供定向化的服务。另外财务智能化在数据的生成、传输和专项聚集以及分析、备份方面更显优势。基于此,会计当前的核心功能不仅仅是采用公众认可的规则,运用专门的核算方法给利益相关者提供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务,更需要从企业角度考虑信息的利用和处理,并且通过提供大数据服务和定制化服务,促使会计职能在价值增值中实现最大程度的扩展,即不仅实现业绩提升、价值增值和履行社会责任、生态建设责任外,还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实现整个社会宏观综合效益的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可见,财务智能化对提高防范会计风险能力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使得会计工作内容更加精细且复杂,其内容不仅涉及会计信息本身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更涉及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和融合。

(四)财务智能化范围的拓展,使会计人员和现代技术实现链接和协同。财务智能的不断发展,将会计工作从强调专业性的特定工作模式,引入到社会化、普遍性的大生产和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工作模式。会计人员通过与机器协作,辅之以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保障信息真实、完整和适用的条件下,针对不同的需求者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信息发布的人机对接流程,还需要考虑相关需求信息适时披露的尺度。事实上,建立人机协作,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相应的流程操作,更需要他们对协作的目标、后果和适用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洞察。

三、会计变革趋势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选择

在会计核算手段和职能、财务数据获取途径均已发生重要变革的背景下,当前的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亟需转换,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设置、社会实践的选择和培养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彻底的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工具”还是“价值拓展”?

传统的会计本科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本身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从部分高校本科会计人才的目标来看,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能力培养是基本的标准;另一方面,依据会计职业要求,会计人才应始终坚持会计信息的可靠、完整与合法的反映。但是,随着新经济时代产业模式更为复杂、风险不断加大,仅凭人力减少信息偏差带来的决策风险,其局限性非常大。因此,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加入新的元素和要求。财务智能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得数据的分类、加工和实时性大为提高,然而,信息精确性的提炼、个性化定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加工都需要复合型人才才能处理好。由此可见,当前的专业化培养目标和财务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偏差,会计教育不再是经济业务反映的专业化工具,必须对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以遴选出适用不同主体的决策信息。因此,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理念面临着向全面化转变的现实需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真实、精确地反映会计信息,更要明确数据价值的利用过程和数据包含价值的发展趋势。因而,会计本科教育模式需从专业化目标方式转换到价值拓展方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设置是“专业能力”还是“全面能力”?纵观既有的会计课程设置体系,大都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从课程设置的种类分析,似乎已经涵盖了管理类学科的各项内容,但是细究课程的实质,不难发现,以专业内容为导向的会计课程设置体系是会计学科设置的基本原则。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作为提升学生综合基础能力的数学在一些学校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课程开设的难度和深度也未达到新经济时代对全面能力的要求。面对当前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快速更替的状况,要转变“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从而降低未来的决策风险。

(三)社会实践是“专业实习”还是“综合模拟”?在课程偏向专业的同时,会计专业实习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的会计专业实习和核算业务关系密切,即便一些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课程,也较为缺乏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情境模拟实习。同时,专业实习的程序化方式,虽然能强化学生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使其在标准规制下提高服从、合规的能力,但随着新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拓宽,更多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当前的专业实习造就的学生标准化能力难以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应顺应新经济发展的特征,考虑以经济事件为出发点,设置综合业务案例,并联系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讲解,要求学生做出初步方案,对他们贯通所学知识、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四)效果评价是“就业水平”还是“职业发展”?目前会计专业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未能与数字经济的要求有机契合,还是以提高就业率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根本。成功经验表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不能以短期就业率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时代特征,从基础能力塑造开始,以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从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入手,注重学生综合水平和未来潜力的开发,是会计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现阶段,一些学校将会计本科人才的发展定位于普通的财务人员,一味迎合市场,但是随着市场变化周期的不断缩短,这种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式,难以培育出真正的人才,高校办学的影响力和社会功能也将逐步弱化。

四、财务智能化下会计本科教育模式转换的具体对策

财务智能化改变了会计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而促进了会计本科教育模式的转换。和传统会计本科教育模式相比,会计职业在外部科技的推动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评价依据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总体框架构建如下:

(一)培养模式目标从专业导向转换为综合能力导向。智能化在现有产业中的不断深化,带动了财务智能化的提速,由此对目前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普遍的培养目标还以具备财务、金融、法律和管理为基础的会计人才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相对模糊,且可操作性不足。同时,技能性的专业导向目标,很难将会计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加以明确区分。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定位相比,其思维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面对管理危机的应变能力应更胜一筹。随着企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从容使用大数据,找到企业管理中的短板,并迅捷做出判断和处理方案是财务智能化对会计中级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此,目前高校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应多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不仅应在外部压力下,全面加强会计人才的知识储备能力,更应通过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方面加强全面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的是,会计人才在协同适应过程中,应向资金使用和安排倾斜,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增值。上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要求当前会计本科教育需改变过去的专才思维,在全面素质和能力方面加强会计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厚重的综合性,提高会计本科人才专业化厚度。

(二)课程设置从以专业为主转换到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在现有目标的指引下,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比例。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校更突出设置初级至高级的核算型会计课程,在会计职业素质的培养中,没有平衡标准化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关系,学生核算能力较强,更注重细节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数据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当前的课程设置应关注“重基础、重思维”方式的锻炼,在重视标准规定遵从的同时,要学生深刻理解标准设置的原因,以及标准使用的条件;在社会动态发展的情况下,要领会标准的实质精神,而非停留在盲从操作层面。因此,当前会计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应涵盖文理、追踪技术前沿,基于提升学生内在素养的基础,开展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在夯实学生基础上,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课程的学习。上述转换可通过建立由能力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来解决,改变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思路,依据财务智能化下会计工作岗位的内容和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逻辑性模块开展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和学习。

(三)专业实践从标准设定转换为注重问题解决。当前的会计本科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会计软件或者是企业管理软件中的会计核算模块的学习,以及编写案例的标准化处理,这些方式与现实情况脱节较为严重。在课外实践中,学生普遍在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岗位的熟悉和初级专项业务的实习工作,对全面的会计岗位与流程知之不多,更无法对实习单位财会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思考。面对企业日益深化的智能化革命,以及会计学科在智能革命影响下数据获取的自动化和实时性趋势的增强,会计人才培养的问题导向将愈发迫切。在了解标准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和其他可触及的信息解决企业资金、管理和资源配置和利用等现实问题才是会计本科人才教育今后的主要实践任务。为此,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提取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及时决策能力成为当前专业实践转换的重要方向。

(四)教育评价效果以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从上世纪末延续的学生就业率评价对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财务智能化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本科教育标准化教育向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全面能力培养转变。为此,教育评价不再是以毕业生初始就业率为基础,而是通过五年甚至十年的跟踪,考察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作为重要的教育评价依据。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教育的功能更应偏重于人才的长期发展,学校的声誉也应将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评价依据。基于此,会计本科教育模式的培养不仅要和当前市场的需要相契合,更应顺应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出充分的积累。相关的指标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业务处理能力,即智能化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水平,企业的资金优化水平等。其二,深层次学习能力,即对新业务和新事物的掌控水平、应用水平和通过创新实现的价值增值的能力。其三,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即对发生问题的洞察力、逻辑建构能力和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决策能力等。其四,良好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即能在日常事务中,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突发事件中的组织能力等。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智能化设置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素养提升策略思考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