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七拱镇为例
2021-11-22万如韵
万如韵 张 剑
(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年1 月2 日)》中,为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针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指明振兴乡村需建立健全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并且提出其战略安排,具体为在2020 年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2050 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其中,产业兴旺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首要任务。产业兴旺是当下农村农民发展的迫切要求,产业发展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入与就业两大关键问题,直接推动生活富裕,有利于乡村的稳定治理,并且产业升级能带动乡村环境升级,促进生态宜居。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今,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长效,通过产业扶贫促进乡村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背景来看,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了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稳定农业行业的经济基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从国内背景来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规模离土离乡,农村的“空心化”导致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加之疫情不稳定的冲击,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因此要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产业,促进产业兴旺。通过巩固已有产业,防止返贫,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产业新业态,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农业产业链的收益,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农业凝聚,发掘乡村经济发展潜力,助推乡村现代化进程。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可大致分为几类。第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刘海洋针对农业产业发展要素供给不足,三产融合度低的问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优化农业结构、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发展乡村新型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1]高适等通过构建DPSIR 模型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产发展的压力和状态,提出重塑产业形态、优化利益分享机制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第二是产业升级路径的相关研究。[2]魏晓蓓等指出农业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动力是“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商”。其提出的 “农村电商+农户聚集化” 和“智慧农业+主导企业”两种全产业链模式,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3]石洪斌认为乡村振兴其根本目标在于形成乡村发展的内生机制,需要系统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人才市场,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4]吴理财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了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的目标价值耦合,即构建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供文化推力。[5]第三是乡村产业发展逻辑的相关研究。徐朝卫解构了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秩序管理、农民参与积极性、制度的健全性密切相关,需要通过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加强保障等促进产业发展。[6]蒋辉等则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进行了分析,通过湖南千村调研例证当下乡村产业面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结构、完善发展平台、健全机制等方面构建完备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7]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升级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当前研究多集中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本质和地位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方向,涉及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研究较少,其二,当前研究忽略了产业升级中品牌建设、经营制度、模式优化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影响。本研究在厘清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清远市七拱镇的产业升级为例,阐释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探究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借助案例研究的典型性,以乡村振兴战略下广东省清远市七拱镇产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为样本,提炼可推广性的经验和一般性的机制,助力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进程。
二、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剖析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涉及范围广。当前,乡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振兴乡村首需优化乡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包括自然资源、财富资源、人力资源等,让重新配置的资源组合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乡村产业兴旺能够实现土地、人才、资本等多种资源和要素高效、优化配置,让乡村各类丰富的资源变资产,激发地区经济活力。通过乡村企业整合农村资源、发展新的产业形态,实现乡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城乡固态结构逐渐被打破,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性越来越强,乡村产业的发展路线和发展维度趋向多元,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一)产业升级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当下是脱贫攻坚收尾的关键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更需因地制宜,整合乡村产业资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开展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供给侧改革与农业产业整合,完善产业链结构,推动形成乡村产业集群,发展区域链条经济。其次,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扩大产业红利的辐射带动范围,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产业升级推进产业结构改革与产业技术革新,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强、农民富。
(二)产业升级奠定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乡村产业根植于农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根植于乡村,农业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但由于农产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季节性强,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空心化”,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无人”困境。开展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有助于通过正视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乡村特色“土品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通过完善乡村农业产业链,以促进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促进产品增值;同时围绕农业农村的服务,健全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升级,发展新型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发展乡村本土产业,将产业产出的效益、收入更多地留在乡村,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三)产业升级助推乡村现代化进程
在当前农村社会场域中,乡村振兴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还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重要战略性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实现农村更好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及价值。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不断扩大村民产业参与度,完善产业利益分享机制,彻底解决好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能够依靠劳动增收致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有助于多措并举,抓早抓细抓实,对标入列,突出特色明确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前导,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进,使乡村经济更具实力,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生态环境更显秀美,人民生活更为幸福。
三、产业升级的实践模式解析
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活力,乡村产业与科技发展衔接断层。第二,乡村产业发展浮于表面,对于乡村产业,政府领导力度弱,往往采取一领办三参与的方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政府仅采取临时救助、消费扶贫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并且大多数农业项目受自然天气和市场影响比较大,稳定获益困难。第三,多数乡村产业发展以单一农业产业作为收益支柱,二三产业发展薄弱,三产融合程度差,导致了乡村产业发展速度慢,升级阻力强。清远市作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在产业升级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诸多可借鉴性的创新机制。2020 年5 月,围绕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方向,课题组于广东省清远市七拱镇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驻点调研。七拱镇地处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中南部,全镇辖18 个村(居),其中17 个行政村,截至2019 年12 底,七拱镇17 个村委会均已实现“一村一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与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订了产供销合同,参与率高达100%,构建了产业扶贫项目的长效机制。目前,七拱镇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清远市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获批“阳山县七拱镇火岗村扶贫改革示范基地” 、“阳山县七拱镇芙蓉村‘扶贫车间’创新项目”等项目立项。
(一)建设七彩水稻公园,推动村域整体性治理
2017 年,七拱镇紧紧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要求,在H 村整村推进土地连片整合整治,成功引进了投资公司、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植保所,组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火岗村“水稻公园”项目。项目全程成采用机械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生产、销售及加工管理模式,计划用3-5 年的时间逐步建成水稻公园。公司租用农田约1300 亩,作为水稻公园的核心区主产基地。核心区年产500 万斤优质水稻,带动周边农户农田种植1.5 万亩,年产优质水稻3800万斤,年生产加工、储藏大米约2500 万斤,打造成为珠三角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品牌大米的输出与储备基地。同时,还根据政府的整体规划,逐步建成田园花海、乡园步道、农业文化体验中心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产业作支撑,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反哺的产业综合体格局。
(二)成立田螺养殖合作社,落实一村一品政策
2017 年,七拱镇火岗村计划申报成立田螺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田螺种植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种养能力。以“合作社+贫困户+小额贷款”模式,与相应合作社签订采购意向。自2017 年开始,该村为有劳动能力且有养殖田螺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发展扶持资金、种苗、养殖技术等生产资料,引导贫困户根据土质、水质情况指定田螺品种。田螺专业合作社以不低于合适价格收购贫困户的田螺,确保贫困户的稳定收益和解决销路的后顾之忧。田螺专业合作社收购田螺后,对外销售,所得利润一部分以分红形式发放给贫困户发展生产,另一部分用于合作社发展和扩大经营规模,具体比例由合作社章程确定。在2018 年,预计将田螺养殖规模达到10 亩以上,按每亩年收入6000 元,每年可收入60000 元。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小额贷款”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扩大田螺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提升田螺的销售量,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
(三)建设脱贫产业园区,驱动三产业融合发展
该产业园区由引进的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与黄埔区政法委,村委共同协作,运用智慧农业系统,采取园区(孵化器)+合作社+贫困户(新农人)的模式,对入园企业进行孵化,培育各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从而实现芙蓉村各项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该园区主要有4 个产业合作社,生态种养合作社位于园区西部,主要带动贫困户养殖生态鸭和走地鸡,生产生态鸡蛋,计划可带动10 户贫困户就业增收,年实现销售额200 万元。马蹄产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马蹄产业开发,主要产业有马蹄粉,马蹄糕等健康食品,未来可带动10 户贫困户就业,实现年销售额200 万元。供港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绿色,有机,供港蔬菜生产,在现有200 亩的基础上,扩大至500 亩以上,吸纳100 人就业,其中贫困户不少于10 户,实现年销售额800 万元。绿色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绿色大米生产,未来规划为航空食品产业园,规划面积500 亩,可带动20 户贫困户就业,实现年销售额200 万元。该脱贫产业园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在帮扶单位及村委的支持下,以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3-5 年的发展,将产业园打造成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五个一千亩示范产业园,五个一万亩产业辐射带动区,真正实现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项目。
(四)建立多元扶贫车间,优化乡村资源配置
“扶贫车间”是七拱镇芙蓉村近年来探索建立的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载体。2018 年,该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充分盘活村镇闲置村头用地,通过引进爱心企业开设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从事手工工艺或从事来料加工等业务,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实现脱贫致富。七拱镇就业扶贫车间厂房面积13500 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000 万元,建成于2018 年5 月,6 月成功引进塑胶花厂进驻。入驻的企业主要从事手工产业“人造丝花”生产加工,年产值约7000 万元,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英国等国家。车间现有员工人50 多人,员工多数为当地有劳动力贫困户、残障人员等,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 多人。该企业围绕“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目标,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帮助有就业愿望但难以外出打工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村妇女、老人、残障人员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车间”主要有“厂房式”扶贫车间、“田间式”扶贫车间、“混合式”扶贫车间、“居家式”扶贫车间四类模式,每月每人可以挣到2000 元以上,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扶贫车间”的组建既是助推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更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
清远市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若干创新机制。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清查污染产业,整治当地产业环境,为地方的生产生活创造优良环境条件。其次落实土地整合整治方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强镇。并且,紧跟国际环境发展,加强产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建设“数字乡村”。该镇认真对标省市县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较好成绩。
四、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探究
(一)疫情范围波及广,消费产品市场低迷
新冠疫情全国范围的爆发,使得七拱镇的农业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停工待产造成七拱镇农产品市场需求端的平衡和局部地区结构性短缺,多数原有农产品销售订单被迫取消,造成涉农生产端经济损失,影响了当地原定的农业生产、加工和物流配送。七拱镇初步建立的“互联网+”农产品平台,由于交通封闭,致使农产品能产得出、运不出,对于七拱镇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产生了冲击。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并且乡村最核心的产业是农业,但是产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尤其是传统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与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道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七拱镇的部分村落的道路、供电、网络通讯等设施质量仍需大力提升,产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产业升级所需的电、网、路等配套设施亟需尽快完善。
(二)科技创新驱动乏力,产业内生产动力不足
目前,七拱镇多数地区仍然以发展采矿业、农业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自发性、分散性特点凸显。当地产业面临结构单一、技术与劳动力资源流失等现实问题,其次,七拱镇产业在发展初期过于依赖乡镇内现有资源,发展模式固化,在产业升级转型中后期难以扭转原有的经营发展形式,导致该镇在适应政策调整和技术革新的过程之中出现效度低、阻碍多等问题。再次,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备人才资源发展不足、政府资金多数投入基础建设维护,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仍然偏低。
(三)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产业发展呈短期化
七拱镇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各村之间的产业核心区域关联性弱的问题。例如,七拱镇地处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内,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程度高,且镇内矿产资源与农业资源丰富,但七拱镇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并未注重农村资源转变为资产的渠道拓展问题,镇内第一产业向后延伸不够充分,多以原料生产供应为主,从原料到成品的供应链条不健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三产融合程度低,其产品的精加工程度低,副产品浪费程度大,难以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服务全面覆盖。因此,要实现七拱镇产业综合发展,必须要考虑当地的产业融合层次和乡村功价值功能的开发多元化问题。
五、以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
(一)以技术升级为重点,强化投资示范带动
七拱镇应根据各村的气候特点,结合土地整合整治工作的推进,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镇内各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思路,通过以土地流转的方式,通过引进企业投资,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加强生产技术升级,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例如七拱镇引入M 公司在H 村租赁土地1300 余亩种植优质丝苗米,该村整村连片整合整治项目和优化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如土地平整、机耕路平整、灌溉陂头修复、引水泵房建设、水利三面光铺设等投入约300 万元用于土地改良、水利硬化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质良种和省农科院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为七拱镇的优质水稻产业发展起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鼓励农村创新创业,推动抱团合作发展
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通过出台创业帮扶政策,支持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如,该镇H村的帮扶单位为112 户贫困户筹集72 万元,由发起人牵头带动村内在家有劳动力的农户,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坚持规模化开发、组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通过“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的模式,引导当地农民就业。第二,各村合作,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通过生产车间的调配和产品基地的协调,形成“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回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对产业提质升级,带动群众致富奔康。
(三)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资金入股保障收益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核算以及合作社成员的身份认定,健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股份合作制生产模式。例如七拱镇组织镇内6 条省定贫困村,于2018 年统筹扶贫资金90 万元入股当地扶贫产业项目,合作企业以入股资金的保底收益分配给贫困户,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农户增收致富,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实现民富村兴。通过采取公司负责项目实施,村集体入股参与分红的实施模式,带动村集体实现增收。紧跟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产业兴旺,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七拱镇可以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当地村民参与度高、收益辐射范围广的乡村产业,通过与公司签订“托管代种”服务协议,将产业托管给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保障村民的基本收益。
(四)深化品牌体系建设,拓宽产销对接渠道
加强与定点帮扶单位、省市帮扶单位的对接,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消费扶贫等方式,全面拓宽销售渠道,确保产得出,销得走。举办产业文化节与农副产品展销会,通过耕作体验、客家米饭体验、新闻推送、农夫集市、时空对话、公益拍卖、特色农产品展等方式,全面宣传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以文化节为契机,持续发挥原生态优势,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地方文化,拓展营销渠道,如七拱镇可以水稻公园为项目建设载体,通过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培养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进一步扩大七拱镇产业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