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021-11-22胡江鹏平顶山市财经学校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8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大学生

胡江鹏 平顶山市财经学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总方向和总纲领。乡村振兴建设固然离不开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人才投入,只有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思想、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乡村内仅剩下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他们无法承担乡村振兴建设的历史重任。所以应当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农村,拓宽人才回流的“河道”,提供干事创业的乡村舞台,助力乡村在引才聚才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籍大学生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建设是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关键路径,也是破解乡村发展问题的政策指引。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拥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大量农村青年学子、中青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位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不仅能缓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能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一)化解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问题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农民的知识、技能、素质等。在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以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着农村资源,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出现空心化、凋零华等现象,以致发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问题,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促使越来越多的资源回流农村,但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短缺、人口素质较差等原因,往往使得乡村振兴建设难以推进。农村籍大学生是农村知识群体的典型代表,教育的滋养与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其相较同龄青年人,拥有思想观念新、处理事务能力强等特征,引导其返回农村创业或就业,必然能够解决乡村振兴建设主体缺失问题,为农村的产业转型、基层治理和文化繁荣等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本。此外,从人口结构上看,当前农村地区多为老弱妇幼等弱势群体,缺乏年轻力壮、知识丰富的主体性力量,这是阻滞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因。打通农村籍回乡工作“绿色通道”,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缓解农村发展中缺乏人才的问题。

(二)能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天之骄子,许多大学生都面临就业压力多、发展平台少、职业前景渺茫等生存压力,特别是留守北上广深等城市的大学生,更是被高不可攀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等压得喘不过气来。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出现了教育内卷化等恶性竞争态势,这些不仅给没有社会资源、缺少工作经验的农村籍大学生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了人力资源浪费、社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但在农村建设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许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高学历人才短缺等问题,并因此制约着农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环境治理等。显然,引导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对于乡村发展、社会治理、就业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升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传统文化传承等。[1]

二、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农村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不足

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政府已经无法为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于是自主择业、自谋出路等成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政府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和扶持政策,如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信贷支持、税收支持等。但是从这些扶持政策与配套措施的服务对象与范围来看,涉及农村籍大学生政策数量较少,比如在现有社会体制下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与城市有较大距离;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创业支持、就业服务等政策支持比较少;乡村本土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导致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此外,农村地区的营商环境仍比较差,不仅水电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法治环境、产权制度、市场秩序等都不够好,进而影响了农村籍大学生回流的意愿与行动。

(二)落后观念阻碍

从小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的驱使,让农村籍大学生对跳出农门有着强烈向往,在离开城市以后许多农村籍大学生都产生了返乡就业、回乡创业等是人生失败的标志,只有在大城市中干出一番事业,才不辜负父母和乡亲的一片期望。在这种落后观念的影响下,为了所谓的“面子、体面”,大量农村籍贯大学生宁愿待着城市里做低薪的“体面”工作,也不愿回乡就业或创业。此外,由于农村发展程度较低,就业机会向相对较少,而且创业环境也不够好。因此,即便有农村籍大学生愿意回乡,但是也往往会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甚至还会遭遇乡亲的白眼和冷遇,面对这种尴尬困境,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不得不重新返回城市。[2]

(三)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籍大学生多是在封闭、落后的农村长大,生活经历与成长的局限,往往导致其在处理问题、就业创业等方面处于劣势。从乡村振兴建设看,农村创业往往需要农技推广、生态治理、旅游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多数农村籍大学生不具有这样的综合素质,导致农村发展与农业籍大学生在供给关系上出现供需不平衡。此外,农村籍大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多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联系不多,其本身又需要从事农村经济发展、文化营造、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因此,由于专业不对口,许多农村籍大学生不愿回乡,且即便回到农村舞台上也“无法出彩”。

三、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农村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促使农村籍大学生能够回乡

马克思说过,利益是驱动人们做事的根本动力,人们总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做事,这句话在农村籍大学生身上同样适用。只有形成人才愿留下、创成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消除城乡二元差异,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使他们在事业发展上有前途愿景。所以,应当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尽快改善农村地区落后面貌,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提高农村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改善农村的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网络通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应当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软环境,为农村籍大学生在农村安家落户提供良好的“软服务”,消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其次,应当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农业”等发展,使农村籍大学生在农村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此外,在农村籍大学生考公务员、入党、考村官、考农村教师等方面要给予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优秀农村籍大学生回归家乡、服务家乡。除此以外,健全乡村人才服务管理机制,给予其信贷、税收、法律、用地等支持,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创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

(二)加强观念引导,促使农村籍大学生愿意回乡

人的行为方式深受社会观念、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并因此形成大众盲从的羊群效应。因此,在城市优于农村、努力学习是为了走出乡村等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将主动回流乡村视为失败、无能的代名词,这些直接影响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的积极。所以,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做好“正面典型”的宣传,促使农村籍大学生愿意回乡,使社会各界、农村籍大学生等积极正面看待农村籍大学生返乡问题。首先,应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正确的择业观,比如可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短视频,转变唯有大城市才能发展的观念,营造大学生回流的积极社会氛围。此外,高校应当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农村籍大学生算好“亲情账”和“经济账”,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潮流。同时,返乡农村籍大学生也要努力改变自身的格局与认知,增强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角色和身份转变,自觉融入农村社会。

(三)加强能力培养,促使农村籍大学生干得成事

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面对的现实难题,即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创业能力等,所以应当把能力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能力培养,促使农村籍大学生干得成事,帮助其找到适合的就业创业切入点。比如,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电商带货、企业管理、专业技能等培训,促使其在乡村中能够大有作为,使其适应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要求。高校也应当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号召,制定和实施针对乡村振兴的创业实践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此外农村籍大学生也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积累更多的智慧。[4]

农村是大学生发挥才干的新空间,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人才资源,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所以应当抢抓人才“回流潮”新机遇,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价值,在政策制度、就业环境、社会舆论思潮上下功夫,为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