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创作中想象力的新颖性及合理性
2021-11-22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杨效明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杨效明
现代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多是由本体通过联想或想象产生多种意象的拼接和组合,这些意象首先要有新颖性,而且意象组合要有“合理性”和美感,而不是随意拼凑的“胡思乱想”。笔者在小学生童诗创作教学实践中,认为学生诗歌创作中联想、想象新颖性及意象组合的合理性评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散思维,让本体生长出更多联想和想象可能性
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歌所具有的新颖联想、想象,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要充分发散思维,要开拓创新,敢于突破“传统”。例如“由月亮你能想到什么”这类问题,“小船”“圆盘”“明镜”“嫦娥”“月饼”“镰刀”“中秋团圆”这类意象可谓是“教科书”般的答案了。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孩子们在课本和阅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这一类形象。仅仅停留在这些“传统”意象上来作诗,比较难出新意。
这时,我们要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童心。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新颖的回答不断涌现,发散性思维得到了生长。在这种思维下写出的诗歌自然意象清新,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意象。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持之以恒,最终成为每一节诗歌创作课的前奏。
二、合理意象组合,让意象在诗歌意境中达到“合乎逻辑”的结合
通过发散思维,由一个本体产生多个联想、想象对象,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将多个相关意象组合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意象组合群,形成一定的意境,这种组合便是“合乎逻辑”的。这也是学生想象力的一种体现。儿童诗歌作为一种简单的联想与想象的结果,要讲求意象组合的合理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将一些无关的联想、想象碎片进行拼凑,形成一首诗。“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童诗的意象组合方面,不能一味地求“奇”,更应该“合乎逻辑”。
例如,学生创作的诗歌《树的芭蕾》中写道:“婀娜的腰肢,伸入空中,以一个芭蕾的姿势。月光给她打上聚光灯,湖面给她铺平舞台,风和叶为她鼓掌,时光此刻停留,留住观众的目光。”小作者将“树枝”“月光”“湖面”“风”和“叶”的响声,分别想象成“腰肢”“聚光灯”“舞台”“观众鼓掌”,这四个意象可以“合乎逻辑”地组合成一个舞台表演场景的意象群。
三、尊重作者的作诗初心,力求意象共鸣
“只有诗人自己知道他所写的与所感所想的是否恰相吻合。”诗歌意象组合的合理性评价不能只根据教师的个人意愿,更多的时候是要尊重学生的作诗初心。教师批改诗作时,有疑问的话,要及时询问小作者的内心想法,看小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决定删改或保留哪些语句。只要诗歌中几种意象符合小作者内心的“逻辑”,能达到某种审美意境,那这种想象力就是值得尊重的。例如,在进行“夜”的主题诗歌创作中,看到小凯同学这样一首诗《设计》:夜晚是个裁缝,今天他做了件衣裳,让大家欣赏。星星给它缝上银色的纽扣,月亮给它绣上一层蕾丝,乌云来了,把衣服遮上了。渐渐的,天亮了……
看完后,我有些许不解,夜做好了衣裳,星星月亮美美地装饰完了后,乌云为什么要给遮上呢?天亮了,倒是相对容易理解一点,但也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之感。带着这些疑问,我问了小凯同学,原来他想表达的是:夜是个服装设计师,他把设计好的黑衣给星星和月亮看,星星、月亮给装饰了一下,但夜很不满意,就把衣服收了起来(“乌云来了”)。至于后面的“渐渐的,天亮了”,他说是“不知道该怎么写了,于是就加上了一句凑字数”。看到这里我算是明白了,于是我和他一起修改了一下,诗歌变成了下面的模样:
《服装设计师》:夜晚是个裁缝,今天他做了件衣裳,让大家欣赏。星星觉得这件衣裳有点丑,给它缝上银色纽扣,月亮也觉得这件衣裳有点丑,给它绣上透明蕾丝。可夜不高兴了,你们都不懂设计!一把抓过,收了起来。
这样,读完这首诗之后方能理解作者心中的黑夜是何形象。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建构阶段,要养成准确用语和清楚表达的习惯,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现出鲜明可感的形象。
常说武功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但这种境界的前提是首先从最基本的扎马步练起,如果没有这些最基本的基础,那“至高境界”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诗歌亦如此。我们不敢奢望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是我们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让学生用想象力构建起自己的诗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