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精神对新时期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的影响

2021-11-22张一明许孟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红色素质

文/张一明 许孟杨

思政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人才学术上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人才的思政素质培养。因此,加强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于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主要从人文关怀、精神、素质方面着手,在小幅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红色精神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富强和民族独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元素,是天然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学者分析了高校思政培养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和对策。但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相对泛化,没有细致地分析高校实际情况和人才的特点。因此,针对新时期下的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笔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才的自身素质入手,引导学校改进教学方法。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人才素质现状

高校人才的思政素质是指高校对在校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引导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达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素质教学是一种注重文化知识转换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可以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足够的知识供给,这不但有助于增加人才的文化知识储备,而且可以丰富人才对文化知识的全面性理解与把握。目前,思政培养队伍中主要由党政领导、共青团干部组成,主要承担着通识性思政课的教授职责。指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吸收接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主要依赖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讲授形式主要依赖于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生命力。在培养高校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新时代,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日常教学外,还需要拓展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教学领域,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促进行业文明新风的形成。开展高校人才思政培养中,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榜样的塑造,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高校对人才定位的认识在不断优化,相对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研究和总结,高校目前的思政培养不过是做表面功夫、没有具体成效,这种思想是片面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人才的思政素质培养现状是不理想的。因此,高校应及时反省,正视学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

二、新时期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面对的困难

(一)培养内容单一

单一的教师评价机制导致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逐渐蔓延,逐渐传播世俗化及物质化追求,严重破坏了高校人文环境。近年来高校的发展机制妥协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伴随着高校的机构化、产业化、商业化,思政培养工作不再受到重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的组织不合理,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一些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培养。缺乏文化支撑的高校,是无法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也不利于优秀师资队伍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甚至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平衡性。新时期下的高校人才获取的信息量空前加大,对知识的渴望也日益增长,伴随着求知欲的增加,目前的思政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求知需求。

(二)培养方式落后

高校教师担负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职责,但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偏低,课堂教学在我国高校日常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前提是课程设置,对于高校人才群体间实现思政素质知识传播、思想凝聚及精神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结构设置下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益于大学生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并适应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必然的。尽管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所有非历史文化学院和大学都提供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他们还积极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邀请校园知名学者主持人文讲座、文化沙龙或是其他主题活动。但是,这些人文学科课程仅作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不具有与职业和职业教育相同的地位。当然,与专业教育相比,它们在资本投入和师资比例方面仍然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

(三)培养效果不佳

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内在品质,但在我国高校人才思政培养过程中,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失文化底蕴,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资源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枯燥,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下,人才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无法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的。高校人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低。处于新时期的青年人才,正处于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生活在社会和谐、国家富裕的环境中。为此,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学习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缺乏替代性,这使大学生难以接受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实际上培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红色精神对新时期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丰富培养内容

红色精神随着时代发展,其作用性日益凸显,对于党的先进性、廉洁性的建设非常重要。红色精神蕴含着大多数领导人的思想,这是一种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政素质培养角度来看,红色精神具有深远的道德价值,它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精神体现在勇攀高峰的拼搏奉献精神,在其激励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色精神是由真实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高度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它饱含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品质、自强不息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丰富的情感内涵可以从内容上有效弥补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训练的不足。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场所,例如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和看电影、书籍等,不断提高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红色精神本身就意味着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在信息时代,红色精神依靠诸如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尖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接收者能够通过多维和分层的渠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吸引学生回顾党的历史以及红色精神,充分感受党的红色精神,理解和弘扬红色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和学习红色精神,自然会促进个人思想和政治意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国际国内形势,解决相关的教育内容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一个明确的、积极的、具体的红色精神世界[2]。

(二)创新培养方式

对高校人才思政素质,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渊博的学识、言行一致及较高的工作艺术,让高校人才易于接受其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收看红色影视作品、运用红色精神教育人才,可以采用观看视频资料并与旧的红军进行个人交流,进行红歌比赛、创建红班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等。使用这些充满活力、具体而富于想象力的红色精神承载者,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把研究和弘扬红色精神的访谈法、调查法、报告会等运用到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中去,可以丰富培养方式。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在校园内构建人文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红色遗产的城市中,例如在校园内雕塑革命英雄雕像,在校园窗户上展示革命文物并利用历史。为校园的道路命名,在建筑上篆刻誓词与墓志铭,这样才能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通过高级教育者的学习,举办教育比赛和选拔教师道德领导者等活动,来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并加强教师的道德规范和作风建设。此外,还可以举行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学术交流。

(三)强化培养效果

红色精神在教育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价值在于精神力量的发展。对红色精神的研究加强了人才的理论文化基础,可使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更系统化。用红色精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让高校人才受到影响和巧妙的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高校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够克服高校教育中一味地空洞说教和强迫灌输的缺点,让其自由地与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相碰撞,亲自去感知和体验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升高校人才思政素质培养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寓教于情、寓情于景,有利于激发高校人才思政理论的主动性,唤起其感情共鸣,提高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信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专业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具备公司资格的思想政治人才,致力于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政人才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思政课程外,在选修课程也要蕴含红色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避免了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化了培养的效果[3]。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红色素质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追忆红色浪漫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