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及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研究

2021-11-22罗亮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精细化背景时代

文/罗亮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被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信息交互、信息传递、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时代下信息封闭的约束[1]。大数据所具有的开放、兼容的特点,使人们交流的信息环境更为透明化[2]。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于个性化的表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改变,更加丰富的信息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更加多样、复杂的意识形态[3]。这也使得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必须作出更加个性化的调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4]。

近年来,大数据时代使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很多高校也在逐步探索和推行更加可行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引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技术,提升人才培养和管理质量和效率[5]。然而,高校组织化、行政化的运行特点,使其在改革方面仍存在较为传统的理念,对于部分问题缺乏更加细致的、优胜队形的解决办法,以及培养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6]。

本文提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及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研究。在研究了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和管理对策,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大数据时代对人才思维的影响

(一)提高人才思维的整体性

在大数据时代,人才对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7]。传统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的便捷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对于事物的认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在最小化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精度的预测分析,对掌握事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环境下,人类对于信息的接受与获得都变得更加简单,对于结构高度复杂、开放的大数据时代而言,人类可以实现对“全体样本”的认识与分析,通过对更多数据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提高把握事物本质的精度。因此,人才的思维模式也从原来的局限性,变得更具完整性特征,每个人的特性和特征都更加鲜明和突出。

(二)提高了人才思维的相关性

在人、物、事三者之间,始终存在某种关系,作为其中关联。但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探讨的往往是其表面的关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对事物本质的分析,可以从根本上对其内在关联进行分析,这也使得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转变了因果性思维,形成相关性思维。从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发现发展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人才对于相关关系探究的是表面的、实用性的关系,但是其成本低且很有用,可以为人才提供新视角。对于如何收集数据、收集哪些数据、如何解读数据,这一系列选择,人才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指导实现,同时,人才也贯穿于大数据分析的方方面面。

(三)提高了人才思维的平等性

平等性,即人才不存在价值大小、地位轻重的区别,而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每个独立的人才是不具有价值或者说很小的价值已经不再适用,每个人才的尊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维护。平等性,不仅仅是世界本来的生态价值,也是人类在社会属性上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平等的理念和思维越来越突出,人才平等的理念也依靠大数据技术得以保障和促进。同时,平等性思维也使人才得到肯定,这也与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策略

(一)注重人才个性发展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随着人才思维模式的转变,人才的本体特质更应被尊重以及认可,这样对高校原有人才培养策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环境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大数据影响下的人才的基本特征,注重人才个性发展,通过积极的引导方式,以及透明、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吸引人才主动进行自我培养,使其在尊重与关怀的氛围中,激发自身更大创造价值。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包含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人才的联络基地,对人才培养不同环节进行连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二)注重大数据技术运用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要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大数据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高校可以建立大数据培养系统,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针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与其思维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可以通过构建培养平台的方式,开展日常服务工作,同时,可以借助移动通讯工具实现不受空间限制的培养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资源,发布相关信息、查询教务信息。在大数据时代,高校产学合作不断深入,高校与外来人员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与外来人员进行信息定位,以及实时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

(三)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要注重创新合作。大数据时代的核心即为协作、创新、互联,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实现跨界融合,最终达到技术创新、产业革新的目的。在人才思维大幅转变的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摒弃传统行政化的理念,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限制,坚决杜绝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情况,自动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鼓励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的联动,积极促进其协同合作。针对这一策略,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部门,以人事部门作为人才培养部门的核心,以各个院系为辅助,积极调动不同部门,促进其共同协调合作,由主要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为主要参会人员,定期召开专项研讨会,分析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以此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高校可以积极借鉴其他院校、教育机构的有效经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自我超越,构建与大数据新环境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才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积极运用柔性管理

大数据背景下,人才精细化管理要注重柔性管理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充分考量学校、人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人才思维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同时对现有的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合理扬弃。除此之外,高校要对自身的定位、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综合的考量,扭转变硬性为细致的情境化管理。同时,要摆脱范本性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关注实际性,注重人才个性化需求,顺应其思维转变,最终实现促进人才健康发展的目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特点、不同思维模式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其人格不断完善方式进行调整,在人才个性得到最大程度体现的同时,使其在人才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切实落实互动管理

大数据背景下,人才精细化管理要注重互动管理。随着人才思维模式的转变,现阶段,高校人才管理要明确人才的主体地位,以人才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愿望为管理核心。传统人才管理对人才的角色价值直接忽视,这与社会发展推动下的高校人才管理要求相违背,人才管理的重点是人才的自我管理,但实际过程中,难以与之相匹配。同时,缺少互动也直接导致人才的要求无法被准确掌握,同时给人才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形成阻碍。因此,高校应积极建立参与式人才交流模式,尊重和包容人才个性,强调民主协商,以开门座谈的形式增加人才管理的民主气息。

(三)引入公共性服务要求

大数据背景下,人才精细化管理要注重对人才的服务质量。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高校在管理产品和配套服务方面,要努力实现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教育存在的公共产品价值属性,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高校应嵌入公共性的服务要求,对自身角色进行变革,以塑造人才品行为目的,强化服务意识,改进自身的行为,对人才精神进行重塑,使人才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与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正确有效地解决其带来的问题,不仅与现阶段人才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关乎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动力。文章提出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培养及管理工作精细化研究,以期为高校的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精细化背景时代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