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几点思考

2021-11-22李晓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群体群众专业

文/李晓芳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改革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精准认识,也是对人们现实需求的精确把握。

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春天[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毋庸置疑地决定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使命。因此,社会工作必须真真切切地回应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需要,这是在新形势下,党和人民赋予社会工作的新任务,更是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价值的着力点。社会在呼唤,人民在期盼,在这关键而重要的节点上,社会工作专业必须彰显新担当、呈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工作需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上多样化的需求,勤勤恳恳为人民落实每一项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实现社会工作应有的价值。

一、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背景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带来了风险。这种不平衡的矛盾发展,已经成为阻碍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迫切需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温和化管理做好困境群体的价值观引导、社会关系调试、偏差行为纠正等,消除显性和隐性矛盾。

二、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发展的切和性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内容是广泛、深刻甚至是无限的[2]。其中,广泛是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内容,不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更是在思想觉悟上期盼精神层面的丰富,业余生活多姿多彩,还包括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维度的需求;深刻是指人民对生活品质提出了高要求,希望步入物资充足的小康生活,并且在现有的生活水平下,人民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等;无限是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无限而发展着的,时常对现有及未来的生活保持着持久而更新的期盼,对未来进行短期或长期的积极的规划,并且这种期盼的边界是无限制的。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提出了广需求、深要求和长期盼,才让社会工作有了发挥专业价值的广阔空间。在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社会需要注入科学性与人性化兼具的社会服务,通过社会工作的积极开展,以此解决法律无法调和的人情困境、回应政策无法触达的民生需求。这既是进行社会工作发展的初心,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社会工作助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工作的新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承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的理念,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遵循专业原则,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境的人民群众积极解决问题,是一种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存在重大意义的职业活动。专业社会工作作为区别于传统助人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因采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手段、可持续的高效率的服务效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承担了新的责任[3]。

(二)社会工作在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价值

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源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工作作为进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通过积极助力解决社会问题、合理处理社会矛盾、科学抵御社会风险,可以帮助国家助力建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第一,社会工作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从群众实务层面来看,社会工作能够着眼发现并解决困境群体的燃眉之急,切实回应困境群体的社会需求,聚焦具体问题产生的原因,着手于实际行动,从根本上进行社会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进行社会工作的实际行动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手段,对社会矛盾进行化解,其方式特点在于,通过改变群众基础环境、整合对社会有益的资源,来促进困境进一步解决,坚持可持续发展,弥补了社会行政中的不足。

第二,社会工作有助于调试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培养团结社会心态,改善社会氛围。首先,社会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缓和社会成员基于理性和市场化形成的以契约为本、由利益主导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性,从而建构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社会。其次,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帮助人群,这种服务本身就有助于增加群众之间的信任感,增强居民的社会认同和包容,通过培养人民群众的自尊自信的良好社会心态,对大环境中的舆论环境进行优化净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社会工作有助于消除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之一,也是进行社会工作刻不容缓的理由。然而由于存在不可否认的矛盾与多方面的差距,社会公正的实现过程漫长而复杂。社会工作者通过种种社会矛盾,密切关注社会不公正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可通过赋权为遭受社会排斥的群体争取公平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话语权,优化法治社会的完善,弥补因社会排斥给部分群众带来的边缘化处境。

(三)社会工作在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着力点

第一,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助力和巩固脱贫攻坚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了解当前社会中贫困地区得到状况,向贫困地区补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组织资源,提升社会扶贫能力,动员当前环境资源和社会各界支持的能力,提高扶贫群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助能力,推动社会工作与人民群众紧紧连接,以实干参与一线巩固脱贫攻坚,成为脱贫政策的倡导者、实施者、反馈者。通过社会工作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全社会扶贫事业的进程,为贫困群众带来了巨大信心。

第二,服务特殊困难群体,自觉将解决服务对象的困境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对服务群众的强烈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着力做好对老年人、流动儿童、残疾人和困境家庭的服务。同时,通过赋权增能、调动社会资源、改善居住环境等方式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远利益。

第三,扩大社会参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社会治理的专业队伍,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实施社会政策的主干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进程,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促进多主体参与,呼吁社会其他群体积极参与,发挥多方合力,达到全民共力的效果。通过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服务机制和社工、义工“双工联动”的协同机制,运用社区工作模式,指导社区协商、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积极改善民生,为人民提供基础服务,有助于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四)社会工作助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

第一,树立以人民需要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追求[4]。因此,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和理念,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工作的目标,做到心中有人民,手中有资源,脑中有方法,逐增强民众的获得感,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可持续、更充实。提高对群众的供给质量,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要。

第二,运用与发展本土化工作方法。正如社会工作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历史事实一样,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同样滋生于本土化的社会土壤。因此,传统工作方法要应需而为:在个案工作中,以为人民服务视角赢得民心、调和社会群众之间关系、实现新时代社会发展;在小组工作中,激发群众之间互助分享,发展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中长期目标;在社区工作中,运用社区策划、地区发展等模式,增强居民关怀化连接,促进社区和谐与进步;在社会工作中的行政环节,以科学合理的分析为基层发声,参与并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监督并保障社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在各个实务领域发挥专业价值。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养老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既普遍又尖锐[5,6],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迫切地介入并进行干预。在追求市场化的社会潮流中,社会工作者作为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专业,可以在众多处于弱势的群体和社会民生问题中发挥专业优势,彰显专业担当。

猜你喜欢

群体群众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让群众咧嘴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