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关系研究
2021-11-22徐嘉宝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徐嘉宝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教育是影响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关键领域,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学生素质拓展、体质增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为了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人格健全、体魄康健的完整的人,学校体育教学开始反思探索,积极改革,但依然面临极大挑战。这一挑战的主要成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能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切实掌握所学[2]。学校体育中的“供给”与“接受”失衡问题存在已久,但由于不知缘由又迫于无奈,这一问题常常被回避。回避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细细梳理。
一、学校体育中的“供给”与“接受”问题
学校体育中的“供给”源自校方、教师的知识传授,“接受”则顾名思义在于学生自身。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教学就是特定课程环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态过程[3]。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评估结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即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是否学会了教师所传授的学习内容等[4]。目前,在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研究文献中,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学生对体育课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动作技能掌握太慢”等都是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观点。体育教学中的“供给”与“接受”呈现通路不畅,效果不佳其实质就是“供给”与“接受”的问题。
二、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表层关系
从经济学上来讲,供给是指把生活中必需的生产资料给需要的人使用。需求是消费者的购买力。供给与需求之间最大的联结就是接受,供给符合需求方向,满足需求数量,就能够被顺利接受,如果这两个条件不完全满足,都可能无法被接受。
基于此,供给与接受的表层关系就是需求导向下的物资、财产、资料等的传递关系。对于学校体育的教学活动,供给与接受的表层关系可以表述为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习得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的知识需求、技能需求、心理需求等等源自学生主体的需求。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表层关系就是学生个体需求导向下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关系。
三、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深层关系
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深层关系是在表层关系下延展出来的。以海面漂浮的冰山来比喻,浅层关系就是我们日常可见的部分,属于冰山的水面部分,两者一脉相承的但并不容易被看见、被理解的部分,是冰山的水下部分。这不容易被看见的部分连通与学生的需求,又不只是表面了解到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那么简单,它植根于学生的自体认知,这里将其定义为学生具身认知与元认知的综合作用。即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深层关系就是基于学生具身认知和元认知综合作用的个体认知影响下的知识、技能的传递关系。
(一)对具身认知及其影响的深度阐述
具身认知对于学习的作用影响较大,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学界的重视。何为具身认知?人的自我意识与认知依托与物质而存在,他是人自身经历的各种身体经验的组合产物。具身认知思潮中,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基本命题。一、身体构造与特性决定认知的种类与特性。认知无法脱离身体的局限,身体会对自身获得概念和范畴进行干预和制约,即个体对于他所经历的事件及世界的理解是被它自己的身体决定的。“心智的内容依赖于身体的构造……不同的构造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个子高的同学会认为自己更适合参与篮球运动,也更愿意参与篮球活动;相对而言,个子低的同学在篮球运动方面就没有那么自信,愿意主动参与篮球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许就不如前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首先会依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对当前教师教授的知识、技能做出判断,进而决定是否要积极努力。
(二)认知过程与心智过程具有非表征特点
认知会发生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实时(real time)动力系统中,并不存在一个表征和表征加工过程。身体作用于外界环境的动作当下就能够形成与之匹配的知觉表象。做出篮球运球运动的同时,就能够感知到篮球的大小、材质、硬度、弹性,以及完成这个动作需要付出的努力,即使个体并不了解当前所做动作就是篮球运动,他使用的就是篮球,但他依然会对篮球及运球形成一个直接的只属于个体自己的认知,这个认知将会对他听到的教育进行干扰。比如反复枯燥的行进间运球练习中,教师一再篮球活动是强调轻松愉快,但是学生已经感觉到疲劳了,他可能就无法了解或者不愿理解教师给予的知识技能信息。学生从参与进课程的那一刻起,对于教师“供给”的知识技能就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前置认知,在课程中又会时时出现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这类认知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接受”水平。
(三)认知、身体与环境三位一体紧密结合
海德格尔的概念清楚地体现了三者之间的整体联系。环境需求与认知紧密相连,即,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更愿意参与游泳课,而生活在北方的同学可能更期待滑雪课程的开设。如果个人本身没有因为身在环境中而产生的需求,其身体活动、认知活动可能就不能够按照拟定的方向顺利进行。没有篮球运动氛围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许对篮球并不感兴趣。
(四)身体状态和环境条件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影响
就是说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给他创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断地发生着动态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身体状态也不断的给他提供着即时认知及其反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时刻被学生接纳,学生可能会在一次课程参与的某一时段突然愿意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而也许下一刻又会抵触对另一知识点的学习。“供给”与“接受”的关系中存在即时反馈和调整,存在阶段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四、关于元认知及其影响的深层释义
“元认知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活动、控制性活动、调节性活动,其活动的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体育课程领域中,元认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实质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及调节。这种活动的存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技能的“接受”情况,例如:当一个学生的自身认知局限造成的学生元认知水平下的技能习得满足感,可能造成学生出现学习中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类自满自负情绪,不利于完整的“接受”教师的“供给”。相反,当一个学生的认知格局相对完整,他的认知中已经存在篮球技能的最佳状态表象,他就可能会在元认知的过程中告诉自己,自己还有不足,应该更为踏实的学习,刻苦的练习,就可能更为虚心的“接受”教师的“供给”。
元认知结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认知知识
主体对认知主体类别的区分、个体内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主体认知水平。例如:学生个体或老师同学关于所面对的认知主体(篮球运球技术等)的知识、彼此间的差异认识以及学生个人认知水平对其学习篮球运球技术的影响等等。
(二)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指认知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它的体验比较复杂,即包括“知”的体验,又包括“不知”的体验,它的体验内容形式多样、发生时间不固定,发生中所经历的时长也长短不一,但是它总是在产生于认知活动进行的同时。在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这一大的认知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元认知体验随手可能发生,而且可能是认知层面的,对于课程内容、活动的理解等,也可能是情感层面的,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体验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可能是在教某一动作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情况,发生了元认知体验,也可能是在某一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生了相应的认识活动。
(三)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认知活动的中,为达到预期目标对意识对象进行自我感知、自我调节控制。取决于元认知知识中的认知局限、目标设定影响元认知监控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目标设置在一个相对恰当的位置,那么他的元认知监控调节效果从我们外界看来可能是积极的,有效的。如果一个学生的认知目标设定受自身认知局限出现了问题,目标设置不合理,从教师的外在视角来看,他在此事件上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可能就不会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五、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关系优化建议
考虑到上述主题在学校体育“供给”与“接受”关系中呈现的状况及影响机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以期优化学校体育中的“供给”与“接受”关系。
首先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看待体育学习,应遵循下列原则:第一,身心智一体原则。依据具身认知的影响机制,我们知道没有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心智,那么就要尽可能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身心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的使用手段干预学生的认知,也不能一味的强化身体的感受而不及时干预其个体认知。应该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认知,在生活中获得认知,在体验中改善认知,让我们的学生切实达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意识体验被刻写在肌肉里”这样的学习效果,这种意识体验不是学生完全自主获得的,而是在良性干预下获得的,这将直接优化学校体育中的“供给”与“接受”关系。
第二,充分利用具身学习的四个重要方面(主题聚焦、认知吸取、社会参与、社会结构)来改学校体育教育中“供给”与“接受”的关系。学校体育的任务并非只是学校课程教育的任务,是学生个人成长的时空轴上的多重认知调整结果,离不开学校氛围、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学校体育“供给”与“接受”的关系改善需要注重环境互动因素,在关注课程教学环境的细节问题的同时,不忘在大环境上下功夫。
其次从元认知的角度看待体育学习,为了“供给”与“接受”关系的改善,体育课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元认知训练方法。凡是有利于初级学生思考、反思及自我调节、自我选择策略的方法都可以选用,比如知识传授法、自我提问法、他人提问法、出声思维法、目标学习训练法、规程化训练法、相互教学法等等。
六、结论
总之学校体育中“供给”与“接受”的关系问题,并非我们日常认为的最浅显简单的学生个体需求导向下的知识、技能等的传递关系,而是基于学生具身认知和元认知综合作用的个体认知影响下的相对多元复杂的知识、技能传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