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2021-11-22茂名市茂南区中医院

财会学习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二者资产管理工作

茂名市茂南区中医院

引言

目前,关于单位资产管理内容,相关部门并未作出标准方案,导致管理实践中,各部门管理工作效率有限,久而久之,不利于单位的持续发展。同时,单位要进行有效的资产预算编制,必须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依据,制定标准化流程,实现单位资源合理分配。在单位运行中,促进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有机融合,是必然趋势,然而,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阻碍。对此,相关人员有必要提出合理的建议,进一步加快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融合。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重要性

从单位发展看,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从预算管理看,主要以资产管理为基础,实现对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但是,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资产信息加以明确,并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报告、资产配置体系等,为进一步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提供充足的准备工作。通过二者融合,有助于达到提高单位资金管理水平的目标[1]。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中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落后

当前,从我国相关单位的资产管理实践看,管理制度相对较为落后,不利于工作者对资产加以全程有效监控,且资产信息与实际之间有出入,致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以资产管理制度为例,其体制尚未完善。一方面,单位未能加以科学的预算编制,不能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另一方面,评判机制相对不够完善,导致审判制度具有随意性、无效性,相关部门的利益出发点有明显差异,导致预算份额虚报、多报问题产生,且各个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不利于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管理理念具有滞后性

长期以来,单位资产管理理念普遍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传统资产管理理念下,单位将工作重心置于资金支出和预算实施的方面,未能充分考虑资产存量的问题,导致资产管理与实际有偏差,不利于单位的持续发展。同时,该理念下,预算管理工作侧重于对预算收支活动的投入,忽视预算活动中产生的资产部分管理,引发预算管理和资产存量管理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由此可见,管理理念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融合的发展进程,且预算实施过程中,相关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三)资产配置标准不够合理

资产配置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效率,倘若其不合理,在预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如单位发展中,需设备诸多部门,且配备相关负责人,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需加强办公设备的配置,但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大多关注资产管理效率,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无形中降低单位资产预算编制能力,甚至与单位发展不相适应,制约着单位未来发展。此外,资产购置中,由于缺乏预算编制,造成资产购置量与实际需求量存在出入,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不利于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2]。

(四)资产、预算管理相脱节

目前,单位发展中,存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脱节的重大问题,若不能予以妥善解决,则难以实现二者融合发展,且对单位的持续发展进程产生阻碍影响。当前,许多单位仍然以分散管理方式为主,导致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如预算编制中,未能考虑资产购置实际,同时,资产购置中没有相应合理的预算审批流程,降低单位资产管理能力。另外,单位相关资产财务手续不健全,加大财务核算工作的难度,不能从根本上强化财务监督工作,致使资产效益大打折扣[3]。

(五)单位内部缺乏明确的分工

长期以来,由于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所以针对该方面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且工作责任含混不清,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首先,单位内部许多人员未能严于规范自我行为,缺乏管理责任意识,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易出现账目混乱、数目不清等问题。其次,在单位对外招聘环节中,单位聘用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作者,其对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与管理规章制度相对陌生,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最后,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单位资产异常流失情况十分普遍。

(六)单位的重视度不够

在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融合过程中,相关单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度。对于部分单位而言,其资产并非经营所得,如事业单位,不会涉及成本利益计算,更不能产生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所以,在资产管理中,相关工作者极易将金钱利益化,相对忽视财务输入管理、输出管理等工作,且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在单位资产管理实践中,由于单位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权责混乱,未能对工作者加强专业技能方面培养,致使其资产管理能力降低,不利于单位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融合的建议

当前,单位发展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因而加强与完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有助于为单位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然而,由于二者融合中,存在一定的阻碍问题,所以制定有效措施是必要的。

(一)完善管理制度

在促进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应实现对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制定科学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对相关制度条例予以优化,并结合单位发展实际,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完善资产预算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单位资产预算工作做积极的、全方位的考核,为有效提高资产预算工作质量创造良好条件。最后,健全监管机制与完善考评体系。一方面,单位应加大资产审计力度,定期清查盘点单位资产,尤其对新增资产账务加以有效合适,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将非税收入融入于单位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为促进资产管理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融合提供有利条件[4]。

(二)创新管理理念

当前,单位相关负责人存在融合理念薄弱的问题,所以,要推进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的融合进程,需创新管理理念。首先,增强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意识,促使领导者能够对资产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融合的必要性,进而将二者融合提升工作日程,予以大力支持。其次,以单位发展实际为基础,相关人员积极拓展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度,为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推进单位财政工作的开展进程。最后,增强管理工作者的融合意识,使之能够相互学习资产与预算管理相关的知识、充实自我、提升专业能力,为有效开展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前提。

(三)优化资产配置标准

在资产配置中,相关标准不够合理,要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的融合,有必要对资产配置标准加以优化,以增强其合理性。首先,以资产的特性为依据,对资产类型加以合理分类,细化各项内容,为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深入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一旦确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并创建与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如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实现绩效管理,将绩效成绩与个人薪酬挂钩,若个人绩效差强人意,可实施相应惩罚措施,以儆效尤,反之,奖励绩效良好工作者。最后,对资产管理进行细化,为确定合理的预算编制奠定充分的条件,全面提高资产利用率[5]。

(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

当前,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问题,所以,在促进二者融合过程中,需实现二者有机结合。首先,以单位资产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进行深入且合理地分析,以制定更为完善的财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从财务管理视角出发,对企业资产管理予以全过程的监督,既能使监督人员,全面了解单位资产实际,又有助于解决账外资产问题。最后,将单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方式、内容等方面相统一,在促进二者互补的基础上,提高单位资产管理水平[6]。

(五)明确单位内部分工

对于单位而言,加强资产管理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对国有资产予以外租、外借、买卖等,需严格遵循相关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该过程中,需对管理责任加以明确,确保资产变动中,能够及时做有效处理。在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必须在内部创建明确的分工。首先,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管理工作氛围,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资产管理工作。其次,针对单位预算申报、预算管理、预算监督等工作实际内容,对各部门的管理责任进行明确分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以此为依据,深入开展管理工作。最后,对单位内部工作者加以规范,使之在开展工作中,遵循“降低成本”的理念,确保单位资产的保值或增值。

(六)增强人员资产管理意识

随着单位工作的深入开展,应注重增强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分担责任。首先,在单位范围内,应增强全体工作者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融合加以正确认识,提高认知度,不仅能够为二者融合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而且有助于推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其次,单位发展中,应将管理工作全方位的贯彻与落实并加强监督,以有效落实管理任务,确保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并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进程。该过程中,建议将员工绩效考核工作与之相融合,将工作态度、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等有机落实。最后,单位设定明确的资产管理长远目标,即将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工作有机融合,从根本上增强人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度。

结语

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是单位财政管理中两个重要部分,实现二者融合,有助于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效率。但是,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融合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制度落后、管理理念滞后、资产配置标准不合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脱节等,不利于单位健康发展。对此,相关人员可采取有效建议,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理念、优化资产配置标准、促进二者相结合等,在彰显财政管理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单位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二者资产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摇曳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