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策略分析
2021-11-22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引言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属于一项关键性管理工作,是单位提升科学治理水平,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在内控意识、内控制度、内外监督、风险防范及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状
(一)缺乏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科学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全员积极配合,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领导层及各部门管理人员缺乏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不够关注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无法积极、有效的推进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全面发挥。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导致单位各基层人员也不够注重将内部控制渗透到各项基础工作中,进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良好贯彻力度,不能充分体现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二)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所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并且和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一些单位直接以普通财务法规来替代内部控制规范,所开展的各项内部控制工作直接按照相关常识和经验进行,使得整体业务流程控制与财务收支控制相对简单,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难以体现内部控制对日常工作的有效促进作用[1]。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较为随意,不够注重专门针对内部控制制定相关制度,整体内控工作比较涣散。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注重制度的完善和更新,即有制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对单位内部控制有促进作用,上述问题都很难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的重要作用。
(三)内部控制内外监督力度不足
在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会与业务部门保持平行,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利于审计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另外,行政事业单位接受的外部监督主要来自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而这些部门所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体现在财政资金使用等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制度落实情况等缺乏有效监督[2]。这些现状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不利于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健全。
(四)不够关注风险识别及评估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期间,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在全面评估风险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预防及控制策略,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安全、稳定的运行。而实际上,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意识,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容易在风险识别、防范及控制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整体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也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五)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控制保持着相互依存关系,信息披露质量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位内部控制质量,这同时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否有效的重要反映形式。另外,良好的信息披露质量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资料,推动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而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初期,没有提出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在后续内部控制不断完善过程中,虽然也开始关注信息披露质量,并提出一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但仍然缺乏信息披露相关的规章制度,导致难以有效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策略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要注重强化单位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深入学习与内部控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内涵,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提升内部控制在整体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同时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逐步增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能力。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管理者要积极组织部门人员加强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及时将内部控制思想传递给各级员工,使单位全员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深度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将内部控制思维反映到日常实践工作中,并在此过程中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贯彻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并非对某个单方面进行约束和监督,而是一项系统化、全面化的工作,涉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落实、监督以及评价等多个方面[3]。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期间,全面和完善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设计,关注流程管理,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实现全面考量基础上细化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并在内部控制各环节嵌入制衡机制[4]。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要关注落实内控制度,充分体现内控制度的合理化应用,并结合总体设计对单位核心业务及重点环节制定具体规范与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制定期间,要注重结合内控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与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措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关注内部控制评价,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不断改进与优化内控制度,使内控制度更加科学、有效。为全面提升内控制度可操作性,要针对内控工作制定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保证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客观与科学,在奖惩明确基础上调动单位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三)逐步加强内外审计监督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外部审计监督,积极落实各项国家审计监督新要求、新政策,在外部审计机构监督职能全面发挥下,充分体现其监督功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评价。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确保内部审计在单位内具有高度独立性及权威性,并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中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可对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做法进行学习,基于不同业务进行差异化审计机构的设置,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在风险查找、识别及防范中的职能作用[5]。内部审计要针对重点业务,对相关内控工作加强专项审核,全面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监督与督促作用。
(四)科学建立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控长效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期间,要不断强化风险认识,关注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与动态监控,掌握风险评估原则,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对单位各项工作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尤其要对会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目标的风险进行重点评估[6]。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持续变化的内外环境,对各类风险实现动态监控和跟踪,加强动态评估,同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五)关注信息披露质量的逐步提升
在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政府部门需对其提出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并对信息披露情况开展持续性评估和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外部监督力量,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保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则需要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素养,保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据规章制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并保证信息披露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使内部控制体系在构建中具有更多可靠的数据资料。
结语
内部控制体系会直接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以及公共服务效率产生影响,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研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期间,要不断增强内控意识,关注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外审计监督,科学构建风险评估及动态监控长效机制,促使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健全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