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
2021-11-22中山日报社
中山日报社
引言
如今,我国相关部门逐渐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全面认识到财务管理所占据的核心地位,将财务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转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重点突出内部控制与核算管理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针对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在对内部控制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各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与防治,通过这种方式对于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有着很大的意义。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规避能力,同时,通过对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问题进行及时防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财务资金安全性与有效性,当采取以上措施之后,可以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如果是站在客观角度上进行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内部控制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明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开展中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安排。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这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实施管理控制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实施创造非常好的前提。目前,在单位传统的财务管理中,一般都是工作人员直接进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这就使得财务人员需要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做账方面,而没有精力去对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所以,在以往的人工会计核算模式下,导致财务管理呈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很多内部控制工作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针对这种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必须全面认识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在更大程度上缩减财务人员工作总量,并有效降低实际工作难度。对于以往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与控制质量,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可以对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从而为各项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相关的调查数据发现,采用优、良、中、差等四个等级对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价,结合全国范围内各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2667家为优,占比为4.23%,87263家为良,占比为16.69%。得分等级为优和良的单位共109930家,总占比为20.92%,全国仅有不到30%的单位达到了优良等级。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外部环境角度上进行分析,所面临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国家各机构的不断改革,成立了相应的国资委,但是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归属以及管理模式进行明确,因此导致各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时,都是采取各自的方式来进行,造成部分资产监管工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正是因为现有体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对内部控制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各项改革工作的不断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并且还面临着一定的责任风险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投入,在国有资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概率;第三,目前,在对专项经费进行管理时,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采取挪用专项经费的方式,这就造成专项经费的资金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其次,从内部环境角度上进行分析,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责任问题,主要是因为决策人员没有对风险控制与防范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在内部环境逐渐恶劣时,会对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形成非常严重的阻碍。通常情况下,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位领导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一般主要涉及了领导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在思想方面所形成的风险认知等。第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主要包括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行等。第三,对于组织结构中所涉及的经济责任人,没有对他们的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等进行明确划分。第四,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第五,人事政策以及管理流程的公开性。
(二)政府预算约束作用逐渐弱化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受到控制环境方面的影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其他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主要是因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其预算在整个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以及建设等过程中,必须在财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来开展,不可以出现负债经营的现象。但是,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决策人员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所以将重点只放在了发展方面。当预算编制与执行中融入负债经营思想时,那么将会带来隐形赤字预算问题的产生。因为政府预算约束作用逐渐弱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将会引发经济责任风险问题的产生,这也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
(三)缺少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如今,财务内部控制环境逐渐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导致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在满足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但是,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不先进,从而引发了经费不足与资源耗损等问题,在预算控制方面缺少一定的刚性,这就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预算失控风险。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相关策略
(一)全面实施法人经济责任制,实现责任风险与决策管理连接
对于经济责任制度而言,就是采取领导人工的形式进行全方位控制,结合实际要求,来明确每一个岗位职能作用,并对自身所具备的权利进行明确,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将自身职责进行全面落实,从而在控制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的目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明确,保证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在整体上能满足一定的透明性要求,从而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与约束。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预测
可以借鉴国外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风险监控、评价与预警系统。通过对横向与纵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前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预测,并及时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合理控制与解决。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防范经济犯罪风险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环境方面也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多变性。在此背景下,应该严格遵守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从而有效规避各项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保证在单位决策方面能满足一定的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了科学化等要求。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开展,通过学习使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全面掌握,从而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的会计队伍。
(四)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
结合“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以及管理等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内部控制流程来进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将预算管理的刚性充分体现出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潜在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
结语
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涉及的内容不断增多,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定的烦琐性特点。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工作,并针对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进行合理预防,并对现有的财务控制与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调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保证将自身职责进行全面落实,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