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流程优化探讨⸺ 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视角
2021-11-22宁波鸿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宁波鸿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引言
2015年1月1日随着新预算法的出台,财政预算与资金绩效评价的紧密性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财政管理改革步伐的加快,同时也是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科学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单位的各类财政支出当中专项资金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质量首先是深化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此外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质量的提升也是大力践行提升管理绩效根本原则的重要举措。同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也是有效履行各项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民众满意度的重要工作。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财政资金管理及绩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与提高要求,大多数单位也已经就本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与规定,同时也对绩效评价的工作流程与方法进行了一定研究。但在笔者多次参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过程中仍然发现了现存的诸多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
在传统的绩效评价工作中,单位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旨在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是否合规以及是否足额与有效,对经费支出之后所产生的绩效关心不足。在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行背景下,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管理绩效的关注力度。为此,现行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然难以满足新的工作要求,以此为基础所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也是大打折扣。
2.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规范性不足
在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着资金安排与实际支出规范性不足问题,如本应用于某处或某项工作的资金被挪作他用,或者未按照相关制度与规定进行签字审批而出现资金被套取的恶劣现象。这些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上的规范性不足问题直接反映了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与力度问题。
3.绩效评价结果无法真实有效反映情况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虽然已经推行了许多个年头,但在绩效评价结果对客观情况的反映上一直存在着不够全面不够有效甚至失真的情况。财政绩效评价虽然已经被各层级单位、政府作为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但绩效评价工作的推进比较机械死板,只知道需要做这份工作却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做,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识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的过程及结果。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问题原因分析
1.评价前期准备不足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不仅仅只是一项绩效评价工作,其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同时更是直接反映单位财政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问题,首先就在于前期准备不足,许多单位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部门,长期以来绩效评价工作都被纳入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之内,这不仅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其次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专业上的不足也容易导致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无法凸显管理绩效等问题。最后,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也存在着不全面与不完善的问题,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制度与客观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评价工作重心偏移作用轻微。
2.绩效评价实施阶段嵌入不足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应贯彻全过程、全流程的理念,绩效评价在实施阶段必须充分嵌入具体工作流程当中,从而保证及时而全面的获取各项参考数据。但是目前就整体情况而言,绩效评价在实施阶段嵌入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绩效评价与实际工作脱节从而难以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以此为依据所撰写的评价报告必然无法真正起到提高规范性、有效性的评价目的,最终让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评价结果审定形式化严重
评价结果审定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时候这一环恰恰被忽略,至少是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评价结果审定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不仅流程需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同时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科室负责人在就《审计评价报告》进行审核时也往往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无法发现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的问题,导致评价结果审定阶段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4.评价结果应用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评价结果应用是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评价不仅仅在于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与掌握,更在于解决问题并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结果应用缺乏长效机制保障,无法让被评价单位及被评价人员明确评价结果应用的重要性,对问题整改缺乏责任心与主动性,长效机制的缺失也容易导致绩效评价表面化,无法发挥对实际工作的约束与促进,进而演变为死板僵化的例行流程而难以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发挥更大作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流程优化措施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当从前期准备、实施评价、评价结果审定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进行流程的优化与强化。
(一)前期准备阶段
切实建立专门与独立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部门,加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评价工作的集中学习组织力度,保证管理部门明确自身职责、找准工作方向,有效履行各项权责及职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确定绩效对象、拟定绩效评价工作计划,以及在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负责过程监督及相关引导工作。此外,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部门还应承担各部门沟通桥梁的作用,保证各部门沟通顺畅、避免出现矛盾摩擦,同时还需要就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加以宣传,以提高各部门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支持度与认可度,为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打好基础。
(二)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在业务层面嵌入力度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不应当只是开展于支出结束之后,而是需要在专项资金支出执行的过程中就展开资金支出情况的记录与跟踪,通过加大绩效评价与业务层面的嵌入及融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法及督促改正,最大限度防止资金使用隐患演变为实际财务风险。在此方面工作中上级部门应当加大督促与协助力度,保证被审计单位能够全力配合并积极提供业务层各类数据信息,保证绩效评价数据来源的可靠与全面。
(三)加强评价结果审定有效性
评价结果审定是为了提高《绩效评价报告》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避免第三方审计机构由于无法全面获悉被审计单位各项信息而出现的结果偏差和错漏。因此,在评价结果审定阶段必须充分落实结果审定工作,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加大报送、备案和审定的流程规范,通过加强评价结果审定有效避免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问题出现,进而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四)构建评价结果应用长效机制
缺乏长效机制容易导致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一次性”问题,所谓年年整改年年“荒”,年年都是老地方。长效机制不仅包括对当期问题整改加强跟踪核查与结果复核,同时还应建立整改问题回溯追查机制,对过去整改过的问题进行定期或回溯抽查,防止问题复发,保证整改结果的长效,切实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整体质量。
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机关单位与地方政府开展重要及特殊工作的最重要经费保障,其绩效管理是否到位不仅直接影响到专项工作开展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只有不断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质量、不断优化具体流程才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能,促进地方财政管理质量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