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探析

2021-11-22邢海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5期
关键词:田径教练员运动员

邢海军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忻州 034000)

虽然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但是在体育竞赛运动方面的整体水平并不非常理想。相对于网球、游泳、乒乓球等成绩较好的体育项目以外,田径运动作为基础大型体育项目,其成绩在我国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高校是培养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环节,备受关注。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持续发展,教育部已经注册了高达数百支高水平运动队伍,其中也有200多所学校设置了田径项目运动队伍。通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田径运动的整体教学水平虽然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从竞赛活动的结果来看我国田径运动员的竞赛能力仍然处于中低水平。对此,探讨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价值。

1 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现状

通过我国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竞赛活动可以实现对田径活动成果的评价与检验,同时也是高校田径竞赛能力的重要评价途径。为了更加直观地掌握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竞赛水平,对最近一次的大学生相关的田径运动会成绩进行分析[1]。全国田径大赛属于国内规模相对较大、时间较长、参赛人数较多的锦标赛,同时也是仅次于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体育盛会。按照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的标准,可以将运动员划分为国际健将级、运动健将级、一级与二级运动员。从竞赛结果来看,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及基础特征在于:(1)高校田径运动员存在男女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高校田径运动员当中男生人数占比在60%左右,明显高于女生的占比,我国田径整体表现出“阴盛阳衰”,也证明了我国高校男女生运动发展潜能庞大;(2)成绩突出项目较少且项目差异较大,从成绩数据来看,男子田径当中只有110m跨栏及跳远,女子田径中只有400m跨栏、撑杆跳等少数几个项目可以达到国际健将级水平,其中男子110m跨栏成绩相对比较突出。通过分析认为,这一表现可能是因为刘翔等优秀运动员带领的“运动风”,这也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级的后起之秀;(3)田径水平呈现“金字塔”状。从相关标准来看,高校运动员共741名,其中国际级6名,运动健将级59名,一级222名,二级454名。从这一数据来看,高校选拔运动员的标准相对比较高,其基本功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很难表现出极高的运动水平[2]。高校田径运动员不同项目发展水平高低差异明显,除了个别项目存在突出发展,其他运动项目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运动员水平大多数超过了二级运动员水平,其发展空间相对较大;(4)从生源角度来看,高校发展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重点在于优秀生源的选拔,当前我国高校的田径运动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体校学校及田径传统学校、体工队等,我国高校没有类似的高校联赛的U型机制,对体育、田径特长生的优惠政策相对比较少。因为举国体制的限制约束,各个地区最高水平运动员潜在人才普遍会进入省市级的体育局甚至是国家体育总局,对于高校体育的招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影响,这也间接提高了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难度。

2 高校田径运动员培养模式发展对策

2.1 坚持政策性引导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在培养模式方面应当基于前瞻、和谐、有序的道路进行发展,同时基于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属性实现与体教的结合,并基于党与政府的基本影响,充分展现党与政府的策略并注重体育教育的基本发展,同时基于党与政府的政策使体育教育保持持续稳定发展[3]。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当充分考虑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之下应当杜绝按部就班的行为模式,需要基于高校的实际运行需求,在运行期间及时做好对模式的评价,并借助各种新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坚持合理的体育教育并维持在正规路径上,从而提高田径运动员的综合培养效果。

2.2 及时更新理念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仍然处于传统教育思维体系当中,教学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习惯。对此,在体育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对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注重理念的更新、创新,同时需要对竞技体育人才进行全面性、多角度的培养,同时在田径运动员培养期间,需要先梳理基本且明确的体育教育内涵和外延,并按照科学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田径运动员的成绩进步,促使运动员保持可持续与全面性发展。

2.3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但是单纯借助高校内部的力量很难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对此,便需要高度重视竞技水平的提升,基于田径运动员做好资金方面的合理投入,合理地调动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同时明确最佳的资金来源途径,发挥社会力量对田径运动员培养的作用[4]。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需要向传统学校与青少年俱乐部学习,构建以社会、国家、企业、个人的多元化投资局面。基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途径相对比较广泛,不仅体育系统有着专项拨款,同时还有教育系统的行政拨款,再加上学校自身投资、企业赞助及运动员家庭投入的支持,促使田径运动员的资金来源增多,但管理难度也相对较高。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基于专职专项的管理方式实现对资金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及竞赛提供可靠支持。

2.4 强化教练员综合水平

在体育和教育协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在综合水平方面很大程度决定着运动员的基础运动能力。通过多项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普遍缺乏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制约着田径运动员的发展水平。教练员的经验虽然丰富,但训练过程并不能单纯借助经验进行,所以教练员仍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不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从而保障田径训练保持实用且科学的基础原则[5]。高校可以为教练员提供相应的业务及交流机会和学习平台,还可以引进校外高水平教练甚至是国际教练员。对于基层的教练员而言,其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必须有意识强化基层田径教练员的管理与培训,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练员应当及时加强培训,提高整体训练效果。

2.5 合理应用训练方式

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合理性是运动训练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所以需要基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特征,将专业的教练员指导作为基础,应用科学的选材方式,在训练期间按照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及田径运动的基本属性,以科学且系统化的训练方式为主,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问题重点在于训练和学习时间之间的冲突,但可以明确,并不是训练和学习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例如以往有报道称刘翔每天训练为3小时,而国外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更短。对此,便需要高度重视田径运动员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借助合理且正确的训练和学习方式,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强化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效果。

2.6 强化激励性措施

借助有效且合理的激励措施不仅可以促使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保持更加充足的活力,同时还可以促使培养模式当中不同单位保持和谐且有序地运行。这种激励方式的对象不仅在于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同时还应当涉及教练员[6]。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总结分析,认为需要针对运动员与教练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首先,对于运动员而言,最为直接的激励方式便是物质激励,在我国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方面具备比较突出的优势,一般是给运动员一定的物质奖励提升其自豪感并激发其持续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在精神奖励方面,可以提供省市级或者是学校级别的荣誉称号,同时也可以基于田径运动员参与的竞赛级别、获得的成绩奖励、竞赛名次等给予学分奖励。对于部分田径运动员,也可以应用加分制度,对于获得高价值、高等级证书的运动员,可以在考试当中适当加分,激发其在竞赛中获胜的积极性;其次,对于教练员而言,可以应用物质结合精神的激励方式,为带队成绩相对突出的教练员提供奖金及荣誉称号等奖励。我国高校方面可以引入教练员的基本等级制度,同时对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水平等进行考核和评价,基于等级评定的基础标准做好对教练员级别、薪酬的制定,同时对有重大贡献的教练员提供相应的晋升支持。高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结合不同的方式组织技能评比与专业培训,促使训练理念和动作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为田径运动员的培养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成效并不非常理想,在教学成效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发展与改进空间。对此,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教学措施,强化运动员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基于实际丰富经验,强化田径运动综合水平,并针对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水平提供有效的培养与指导,为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学习奠定基础,强化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综合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田径教练员运动员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