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院校校企互融共生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1-11-22江苏汽车技师学院魏垂浩孙雅婧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职业院校

江苏汽车技师学院 魏垂浩,孙雅婧,吉 莉,孙 寒,王 辉

1 校企合作模式及现状分析

1.1 合作模式

为促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整合资源、校企双师联合、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提升了人才工作适应能力,优化了人才区域配置,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一元指职业院校,教授学生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指企业校外实训场所,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制度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保证教学能够正常开展。

(3)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以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传帮带优势,充分利用技能人才培养阵地,鼓励“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子”,激发师徒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工学交替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学院组织在校学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使地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深度交融。

这四种合作模式已是较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方式,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利用自身资源,互相融合、互利互惠,它能够拓宽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空间,使学生直接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引入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深入的汽车专业学习经验。

1.2 现状分析

(1)校企双方各自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均有着不同的本质属性、不同的运作特性和不同的利益追求等。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讲究投资回报率;公办职业院校是非赢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本身并不产生利润,对企业的投入与支持无力或无以回报;利益上的失衡会带来合作上的懈怠性,即校企合作实际处于以牺牲企业方利益为代价的畸型合作形态,并非理论上的双赢。

(2)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关系定位不准的情况较为突出。大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浅层关系,主要是以向企业推荐毕业生为主的单一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模式属于浅层合作,难以产生双赢的合作效果。

(3)传统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核心问题是校企合作模式中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实需求脱轨,企业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对进企的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更应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能在企业转型浪潮中发光发热的中坚力量,让就业的学生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骨干力量。

2 校企合作的实践方法

我校以创新的理念,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秉承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深化与国内知名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互融发展、合作共生。对合作过程进行调研,对合作成果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打通校企合作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校企互融共生的实施办法。

(1)坚持校企共投。实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场地、培训师资队伍,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实现校企资源的“共商、共建、共享”。

(2)坚持校企共育。校内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方式进入企业,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提升基本职业素养。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技能和岗位安全知识,从岗位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院校教师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与企业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建立学生实习管理档案,定期检查实习情况,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3)坚持校企共培。为保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院校引进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学校技能课程教师,承担合作班级的部分教学任务,专项培养“技术服务班”和“营销技师班”,所设班级可根据校企双方共同需求进行调整,积极为合作班级的学生下企业实践创造条件。开展劳模工匠进学校、思政教师进企业的“双进”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

(4)坚持校企共生。根据校企双方的合作意向,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加强院校专业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深化校企融合,建立校企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

3 校企互融共生的可操作性对策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从“产、教、学、研”四维度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实现校企互融、共生发展。

(1)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市场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围绕“工学一体”“校企合作”,鼓励职业院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共同搭建培训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加契合企业职工成长需要、贴合产业发展需求。校内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进入企业,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提升基本职业素养。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双证书制度,落实国家和省职业资格与职称、学历比照认定要求,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纵向衔接连通、横向互通互认。企业学员采用函授的形式,通过产业学院进行学历提升,弥补理论知识的欠缺,满足企业员工对学历的需求,鼓励企业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一线产业职工。

(2)创新办学体制。以校企共投、校企共管、校企运营、校企共享,开展“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产业学院、合作办学等创新模式进行试点培养,推进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试点,由国企带头,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同等享受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完善技能人才成长“双通道”。

(3)加强信息化教学。运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配置高层次教学资源,升级智能化教学设备,可视化教学评价与管理,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练、考、管等教学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借助线上职业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职工碎片化时间,引导职工参加线上学习,进而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岗位教学,实现人才队伍技能提升途径的有效补充。

(4)注重文化建设。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学院的鲜明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的参与,要长期安排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结语

我校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动,推进职业院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了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方合作共赢,为我国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实现校企融合共生发展,为校企合作的后续改革和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为其他相关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经验和相关启示。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年新增本科专业中工学农学占比最高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论国际商贸类专业课程工学交替实践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