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启示

2021-11-22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胡晶晶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胡晶晶

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制造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当前双循环背景下,全新的发展格局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 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变革方向

1.1 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在产品领域还是在装备领域,智能化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消费品质的不断提升,智能化产品在不断丰富,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智能医疗到智能教室,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智能化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此外,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以汽车为例,随着红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及各类传感器执行元件的大量运用,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上升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车道保持、手势识别、语音交互、定速巡航、自动跟车、主动制动等驾驶辅助功能的应用让智能驾驶成为了可能。

1.2 数字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全球制造业被迫迎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而数字化则占据了变革的重要地位。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在历史上主要是依托于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更新与变革,面对今天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则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成果,推动其与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融合,实现柔性化、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设计与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定制化需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诸多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成为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创新驱动力。

1.3 高端化

制造业高端化是指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是指产业从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型不断发展的进程。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增加,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正在逐步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现代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多个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发展高端制造业,或者说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走出危机、重新启动经济的理性选择,也是新技术革命潮流下的必然选择。

1.4 服务化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传统靠产品取胜的思路早已不复存在,好的服务才是获取成功的关键,以汽车产业为例,国内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家主要从事汽车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等前端工作,而涉及到销售及售后领域的则由各经销商集团完成,由于不同经销商企业文化不同,导致其提供的服务标准也不尽相同,因而在某些程度上造成了客户的流失。近年来,各厂家逐渐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当前,一些新兴汽车厂家采用了厂家直营模式,由厂家搭建服务体系、执行服务过程,从售前到售后,统一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而在传统车企,也在进行面向“服务化”的一系列改革,例如奔驰的MAR2020战略,通过设计以客户动线为中心的建筑规划,升级全新的服务流程,以及多媒体及零售系统的充分使用,全方位打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零售新体验。由此可见,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

2 制造业变革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2.1 关键领域人才缺口数量巨大

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我国制造业在信息通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的预测:“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航天航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7.5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缺口将达26.6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缺口将达10.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缺口将达103万人,电力装备领域缺口将达909万人,农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4万人,新材料领域缺口将达4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缺口将达45万人”。

2.2 缺乏高层次技能人才

制造业的升级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深度调整和变革,当前形势下,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深度交叉融合,以前仅仅从事单一工种的技能人才早已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而是需要更多具有跨界整合协作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是双循环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特征。职业院校应紧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对接产业标准,从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基准,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切实从人才培养定位、理念、规格、方式、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全面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2.3 缺乏自主创新型人才

制造业由大到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创新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迈进,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业迈向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便利。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都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加入,在未来,势必需要有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自主创新型人才投入到制造业的转型中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3 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3.1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设置,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故障诊断能力,这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贯思路。然而,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专业、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而企业的创新发展则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服务化”为重心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从业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则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单一职业能力无法满足制造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未来,职业院校势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将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3.2 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

科技创新推动着技术在不断进度,就汽车而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早已从原先的纯机械控制到电脑控制,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及面向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的性能越来越好,可以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很多职业院校的汽车专业教材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涉及到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内容寥寥无几,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的讲解仅仅限于基础层面,到实际应用相关涉及的很少,能够有具体的内容支撑的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导致学生学到的内容和企业实际严重脱节,限制了学生职业通道的发展。

3.3 师资能力不足

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缺少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职业院校教师甚至是应届毕业生,教师本身专业积累不够,课堂上理论知识讲解缺乏深度,实践操作缺乏经验,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育人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职业院校要求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但碍于企业的缺乏配合,相关管理条例不够完善,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教师企业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有限。

3.4 实训条件落后

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着产品在不断升级,各行各业的产品都在不断迭代升级,从硬件到软件,从外形设计到核心技术,无时无刻不在优化完善,而受限于学校的固有条件,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现有的实训设备损耗较大,很多设备都难以保证其正常功能,若是缺乏定期维护管理,实训设备无法真正投入教学,因此,实训条件的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4 制造业升级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根据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职业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笔者提出了以下思考。

4.1 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当前区域内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以汽车专业为例,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内61所高职院校调研发现,开设汽车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34所,其中,开设有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有25所,占省内高职院校的41%,开设面向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汽车智能技术专业高职院校仅有4所,仅占省内高职院校的7%,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猛的今天,需要有更多的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为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4.2 开展校企合作

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院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企业最新技术的课程资源,共建基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学习企业先进技术,感受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执行企业作业标准,可大大缩短学生实习上岗时间,节省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助力。

4.3 调整课程设置

在未来,企业更多的是需要能够处理多种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职业院校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上,除了需要开设本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开设一些跨专业课程,让学生具有举一反三,从事复杂工作场景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例如语言表达、沟通演讲、心理学、自我管理等课程,专业技能是一个人的敲门砖,决定了他的起点和走向,而关键能力则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在双循环背景下,学生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4 改革评价方式

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一个可靠的评价方案作为支撑。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校内评价为主,评价结果主要来自于考试成绩、实操考核、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方面。以上评价方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职业院校若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自评与学生互评,必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让企业参与到评价中来,切实以企业工作标准为准绳,牢把培养质量关;同时,在评价方式上,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行每月一小测,期末一大测,将过程测试为主,期末测试为辅,并根据过程测试结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评价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育人质量,因此,通过改革评价方式,整改教学方案,才能真正让评价落到实处。

4.5 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需要与用人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反馈机制,例如,通过每年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现状,了解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并根据调研结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唯有如此,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真正为企业所用,使学生最终成长为企业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制造业技能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