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话语、方式:武术传播话语实践

2021-11-22汪晓丽郭玉成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话语

汪晓丽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伴随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崛起,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开启国际话语的中国时代,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性课题。[1]中国话语就是中国名片,而武术也是中国名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数千年形成与发展的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自形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与武术有关的话语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国术被视为“强国强种”话语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太极拳好”的条幅话语送给日本友人,在新时代,武术更被当做是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载体。

如今,在体育项目媒介化语境下,在大众传媒这盏“聚光灯”无死角、高强度地照射下,中国武术不断地被媒介话语所建构,武术话语不断在社会上营造出舆论轰动效应,形成透明度、开放度较大的武术话语空间,这就为中国武术传播话语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生存土壤。因此,本文以话语研究中的实践视角作为分析现代武术传播的切入点,通过武术一系列的话语实践,从武术传播的话语目标、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三个维度,将事件与言论进行结合双重透视武术传播发展,辩证客观梳理武术传播话语目标,扼要深刻总结武术传播话语内容,条分缕析地探讨武术传播话语方式。既能够丰富武术传播的研究,也有助于梳理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理论体系。

1 武术传播话语概念界定

“话语”的基本字义为“言说或者说的话”,[2]从语言学的层面理解话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话语可作为语言工具、交往活动或者表达形式等,狭义上的话语是指一系列的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下组合起来的句子链。西方词源学认为话语是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由思想观念和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表达方式,既包括语言内容如概念、词句和语法,又包括某些社会意指,能够传递信息和表达价值思想。[3]武术传播话语是指在武术传播语境中的语言应用,即传统纸媒、网络新媒体、电视媒体等在对中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武术赛事、训练、武术事件以及人事变动等武术信息进行报道评论,报纸、影视、网络平台和书籍等所产生的有关“中国武术”的话语,并引导社会形成围绕“中国武术”进行讨论的话语氛围。

2 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的目标维度

2.1 掌握和增强武术话语权

话语权在传播过程中占主导地位。[4]话语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传播方式等。由于西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较强,西方几乎垄断了国际话语的解释权和定义权。同时,西方体育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结合自身竞技性、规范性较强的特征,采用非强制性、潜移默化的手段,将自身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等被大众接受。为了迎合西方体育发展,使武术与国际接轨,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是源于真正的生活体验,而是自动趋附于话语的流传声势,所以武术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西方强势体育手里。[5]国家层面上的话语“失声”是话语权丧失的根本缘由,社会层面上急功近利的资本泛滥促使媒介话语为金钱服务是话语权丧失的内在原因,文化大环境的话语西化是武术话语权丧失的基础因素,这一切的表征就是武术“非奥”的虚无所依。[6]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价值理念,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就要传承历史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7]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我们应不断增强国家影响力,使中国武术驰骋国际赛场。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武术传播要坚持中国立场,弘扬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中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牢牢掌握和增强中国武术话语权,强化武术话语“在场”地位,提升武术话语能见度,让世界聆听中国武术。

2.2 实现武术传播话语的受众认同

“认同”是对某种意识形态所达成的一种共识。[8]受众认同是传播受众的感知与认可。孟涛认为,武术的传播过程就是传播者对“信息”的传递以及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过程。[9]话语是传播之基,方式是传播之翼,而受众却是决定传播效果之根本,自说自话、不适应受众,就等于无效传播。武术传播按内容可划分为武术技术传播和武术文化传播,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10]而武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面临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这些受众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维结构也不尽相同,加之武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很容易造成受众不能正确理解话语信息,传播过程很可能被中断。武术传播话语的受众认同是提升武术身份定位,促进武术文化传播和构建国家形象的基本条件。要充分把握传播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话语要真正体现受众的所思所想,并且采取合适的路径进行表达,才能打动受众。同时,传播者、传播受众和文化语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正确理解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播者所呈现的内容,也需要遵循传播受众的文化语境,否则会产生文化冲突,交流障碍。

3 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的内容维度

3.1 武术传播话语特征

3.1.1 事实失真的武术传播话语

在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介和网络及新媒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障碍,已逐渐成为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必备的空间载体和海量容器。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媒介市场中,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毒害、信息失真、信息虚假等现象频频出现。[11]同时,由于传统武术在练习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超越意识,练习者在追求“明心见性”的过程中,对他人心法盲目照搬,对拳谱盲目崇拜和迷信,致使形成了一些过于玄虚思想。[12]近年来,“隔山打牛”、“内力伤西瓜”、“凌空发力”、新闻报道“到底是武术还是魔术”等武术话语频频出现。

媒体传播的话语内容更多是以公共需求或受众利益进行取舍加工,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社会熟知的中国武术话语,依旧是西方媒体发表和塑造的,而传播的受众大多都是武术的“门外汉”,对于未呈现事实且非理性的武术话语辨别能力较低。武术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受众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形成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和思维结构,导致不同传播受众对武术话语的理解出现差异,在人际传播或网络传播等过程中,武术传播的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有可能是下一个传播环节的传播者,受武术传播者主观思维的影响,很可能使武术话语出现与事实偏颇较大的现象。

3.1.2 “未表达武术文化精髓”的武术传播话语

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武术话语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主动趋附,话语阐释的丰富性和有效性被弱化,武术的文化精髓也随之淡化。何永成指出,武术国际推广的谋略实质上是将“个别”臣服于“普遍”之下,武术的传播是一种缺乏主体“声音”的话语西化实践。[13]武术话语在输入和渗透西方语境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西方主义的改塑,在其意义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武术内涵变异和文化缩小的情况。武术文化的相关话语在西方中心注意话语的裹挟下沦为一种边缘性存在,陷入“失语”的焦虑中。建国以来,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为迎合西方语境,采取发展竞技武术的策略,强调“高、难、美、新”,毫不掩饰地体现了为了迎合西方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话语趋附。而文化缺失的竞技武术在对外传播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原本注重的阴阳相济、身心相合的哲学范式也陷入失语之境。

3.1.3 “众说纷纭、认同焦虑”的武术传播话语

近年来,武术“能不能打”备受争议,是“散打王”、“功夫王”等国内外武术比赛层出不穷,“徐雷比武事件”的推波助澜,频频使武术传播陷入话语危机,外加武术影视的夸张渲染和国内外媒体的舆论炒作,以及传播者和传播受众对武术缺乏正确认知,使大众陷入对“武术能不能打”的话语争论。此外,在“武术入奥”问题上,也是纷争不断。有学者提出,武术“申奥”一方面是“体育战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战略”。[14]武术能否进奥运不仅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夙愿,更是国家形象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需要的证明,并且成为评判中国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的潜在衡量标准。相反,有学者认为,武术在本质与整体上,与西方竞技体育存在很大区别,武术不可能也不应该奥林匹克化,竞技武术和竞技散手的出现,破坏了传统武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传统武术面目全非[15]。毋庸置疑,武术进奥运被视为促进武术传播的利刃,但并非唯一途径,盲目尝试入奥反而会适得其反,产生“变异”现象,应加大对竞技武术文化和内核双重改革力度,使竞技武术愈加符合奥运要求。

3.2 武术传播话语策略

3.2.1 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坚持武术文化主体性

武术是一个以技术为主体,以民族精神为灵魂的完整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一宗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兵法、医学、传统艺术、文学和习俗等都在武术中体现,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而武术的文化传播则是一种“软力量”。文化自觉是指国人明白自身所处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自身特色和发展趋向。[16]作为武术话语的言者,只有对武术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对武术的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并树立武术文化主体意识。进而在对外传播和过程中,话语实践从“武”的维度向世人阐释中国文化“和”理念,完整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内涵。[17]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武术话语,才能在西方语境中,既不盲目迎合“他者”趣味,也不过分追求吻合“他者”审美,不鲁莽创新,保持足够定力,向世界阐释真正的中国武术。

3.2.2 积极引导公众表达,提高受众信息识别力

网络舆论时代的来临,中国武术话语空间的“身份门禁”逐渐削弱,使武术传播话语由灌输式话语转变为参与式话语,武术事件的网络舆论层出不穷,上述话语失真等现象纷繁复杂,但解决类似问题并不是一味地限制发声,而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武术话语表达,做最大的努力实现“国内外话语统一”,但无论最终是否能够达成话语共识,公众都能从话语讨论中有所收获,从而增加对武术的认知,避免“国内真话无人信,国外谣言满天飞”现象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大众应不断提高自身对武术的了解度,提高信息识别力,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以辩证的眼光分析武术话语。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主流话语传播体系,帮助受众了解武术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明白武术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自觉抵制异质文化的腐蚀,保持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武术话语传播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当传播系统把武术话语传输出去后,需要各种平台对传播受众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反馈,传播者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受众认同,提升武术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

3.2.3 形成武术认同,明确武术传播话语立场

有学者把武术认同作为武术对外推广和传播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武术认同,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来对武术进行定位,从而对武术传播的话语路径、话语内容等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形成明确的话语立场。武术是否入奥的争议实质上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争,当下中国社会的变革,传统武术的生存语境发生变化,既不能固步自封,过度美化传统武术,完全走文化复古主义道路,更不能过于趋炎附势西方竞技体育话语,全盘否定和过度改造传统武术。“复古传统武术”的复古路线,“沿袭西方体育的竞技武术”的西化路线,都无法正确向世界诠释中国武术。在这样的语境下,作为武术传播者,要有明确的话语立场,保证传统武术文化和竞技武术的平衡和持续良性发展。

4 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的方式维度

4.1 借助网络媒体之力,构建独特武术传播的话语方式

4.1.1 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的话语方式感性化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形象化、生活化和立体化使人们较大程度地感性看待事件,使理论更加浅显和直接,缺少理性色彩。例如,2017年,太极推手大师闫芳被送上微博热搜,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些网友称太极推手为“巫术”、“太极界的奥斯卡”,顿时引起网上叫骂声四起,同时,标题为“李连杰亲口承认传统武术为花架子”的截取片段也发布到网上。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武术话语,才不会产生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现象。大多数网友并没有对这类现象进行理性看待,这类现象实则是某些“大师”对武术的污名化,打着武术的旗号弄虚作假,满足个人利益,根本不足以上升到传统武术的抨击与否定。

4.1.2 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的话语方式互动性

言论的共享和交流有益于达成群体共识,使事件更加立体化、多维化呈现给大众,提高传播受众判断力和认知力。[18]新媒体赋予每位网民自由获得和发布武术信息的权利。例如,许多个人认证的微博账号利用微博问答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促进武术普及。微博上的许多关于武术的“超话”,爱好相同的人进行互动交流,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开放性。此外,具有“跨界性”和“连通性”的社交媒体大量涌现,通过电子报纸或者网络推文发布武术信息,引起国内外受众就此展开评论,合力提升武术的国际传播力。

4.1.3 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的话语方式多元化

新媒体语境下,武术对外传播的受众接受来自不同媒介的话语信息,例如微博、抖音、微信、视频app等,使单向传播上升为互动传播,使双方深度交流、反馈,增强大众对武术的认知。[19]此外,不仅是武术话语传播方法的多元,同时也包括传播内容多元,例如一些微博博主发布的赛事举办、赛事直播、赛事总结文章,以及经典电影剪辑和武术教学视频,拓宽了武术传播话语的知识面。[20]

新媒体的出现将地球村的家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传播武术话语的重要载体,是塑造武术形象的主力军,是外国友人了解武术的责任担当。武术话语实践应借助网络媒体之力,建立武术话语共享平台,将武术信息及时公布给国际友人,掌握“微时代”的文化特性,实现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

4.2 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转换和创新原有话语方式

4.2.1 借鉴体育解说,创新武术解说和评论方式

武术解说作为武术传播话语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对赛场上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评论、对某著名拳师的英雄事迹的解说等。[21]尤其是对于并不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国外武术传播受众,解说成为了解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需要有专业的声音对武术进行阐述,让受众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以免对武术文化造成误读。此外,缺乏中华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外受众,在没有武术解说的背景下,很难有耐心坚持看完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武术比赛。但是,目前由于武术项目的特殊性,还没有出现专业的武术解说员。由于武术的入奥失败,以及加入国外体育组织较晚等原因造成武术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进入新时代,科技的创新,媒介形式的加速变革,武术传播话语实践要牢牢抓住依附于媒介转播形式的“武术解说”,通过传播话语的多元参与表达,架起国内外受众沟通的桥梁,最大可能地减少隔阂和冲突,以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4.2.2 借鉴影视传播,创新武术动画和微电影话语方式

传统电影中,更体现的是一种单向度的强烈的话语霸权,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电影所呈现出的话语传播的内容。很多武侠电影过度使用特效而夸大武术效果,如“你有科技,我有神功!”等可笑的自白,[22]刻意夸大武术的技击性,“霸权式”地单向传递给受众武术“很能打”的信息。而微电影具有很强的话语互动性,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观众可以即时分享自己的观点、满意度,甚至可以主动进行表达个人立场的微电影的再生产。以励志微电影《老男孩》为例,它的上映引起民众在豆瓣建立评分机制,并且通过百度贴吧参与影评回复。因此,从传统院线电影到微电影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话语表达方式的变化。[23]而将微电影和武术进行结合,实质上使武术的话语方式更加具有民间性,实现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在拒绝沉默之间可以充分表达个体意见,增加了多元表达和交流的可能。以我国首部传统武术题材的微电影《禅武心I:禅意》为例,电影中“习武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武为止戈”等关于武术传统文化的对白,向人们阐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微电影门槛低、成本小、参与度高,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应借助微电影等科技产品的助力,激发受众的话语互动。

动画电影是集多门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既具有绘画的艺术表现,又具有电影、电视的传播效果,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传播形式。[24]武侠动画剧《秦时明月》和动漫《功夫熊猫》的热播,良好的视觉效果交织多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向世界呈现出浓郁的中国武术文化特色。《功夫熊猫》中的“五禽戏”和“螳螂拳”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拳法特点,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多媒体平台的崛起为武术类动画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利用层出不穷的视频平台借动画电影之势向世界阐述中国武术。

5 结语

武术是世界的武术,然而世界知道的武术是错位的武术,附着了很多非事实的元素。准确地说,西方话语中的武术有可能不是真实的武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类文化都在进行自我释说的语境中,武术不能盲目接受西方的话语逻辑,不能盲目以西方为参照,要以事实来说话,打造“话语中的中国武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牢牢掌握中国武术的话语权,开启用中国话语塑造中国武术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话语
画与理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