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的“双主体”模式
2021-11-22李海平
李海平
(吉林省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00)
1.推行“双主体”教学模式,浅谈其含义和本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积极互动,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勤于调查、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倡导推进“双主体”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指导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教师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既对立又统一的。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作用中,教师能够得到充实、丰富、提高,学生也可以得到改造、进化、发展,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双主体”教学认为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组成的。教师是研究教材和学生,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会对教师的主体性借鉴和超越,达到其教学模式的目标。
2.“双主体”教学模式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问题
“双主体”教学模式虽然很受大家的认可,但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促进新思维的形成现阶段很难达成,真正落实“双主体”教学还在摸索中。
2.1 师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经常性从自身立场准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推荐“双主体”教学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2.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预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保证教学中的双主体作用,即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能够共同发展,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给教师的预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2.3 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发挥潜力。我们的教学对象既存在着共同性,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潜力。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是要达到百花齐放,要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出在社会不同岗位上发挥最大潜力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需要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3.“双主体”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3.1 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端正教学思想。首先,科学教学是为每位学生打好科学基础和扎下科学精神的根,这是重中之重。其次,要想突出科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在学习课堂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要做到支持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因材施教,尽可能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2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的主导主体作用,做到“尊重”“参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主体。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达到想学和会学,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师生要做到互相“尊重”“参与”“发展”。教师要在确保以学生为主的前提前,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强调师生平等交流,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3.3 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动机机制,做到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当代的教学强调的是多边活动,提倡教师和学生要多为互动,即“双主体”教学。主形式是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这对充分开发、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双方的负担,实现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能动作用有机结合形成的动力就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只有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双方的能动作用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需要建立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为优化教学动机制提供基础。
当代注重素质教育,其宗旨是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双主体”教育正适合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保障。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科学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