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析

2021-11-22李慧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农村

李慧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互助养老的内涵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中间。不同的学者对互助养老的内涵表述也有所不同。互助养老是指我们把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让老年人之间互相照顾和帮扶,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照料的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满足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①这种模式的出现能够使老年人在年长之余还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光发热,能够更充分的实现人生价值,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缓解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养老压力。

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条件

(一)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到了大城市中去,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老人大量剩余,老人养老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新兴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是基于国家普遍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水平发展落后,没有专业照料护理人员的国情之上的。另外再加上当前我们国家家庭养老的弱化以及机构养老资源的缺乏,使得农村互助养老更是为国家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农村互助养老具有就地养老、离家不离村等特点,所以深受广大老年人养老意愿。也符合我国农村互助的传统文化,得到国家、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大力支持。

(二)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可行性

1.个人要素

随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中老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被淡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他们开始接受其他的养老模式了,农村互助养老就是一个例子,而且他们非常愿意加入到农村互助养老的行列中去。

2.代际要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有大约70%的农户家庭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②这种代际分工就是年轻的子女进城打工,父辈老人在家种地或者经营一些低成本的生意,这种状况使得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非常受欢迎。留在家里的老年人虽然不能承受重力的工作,但是还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日常生活并且也有一定的精力去照顾比自己年老的老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这些有自理能力的中老年去照顾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年长的留守老人。这些中老年人是农村互助养老的主力军,他们能够通过积极参加互助养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在精神生活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3.熟人社会要素

村庄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一个熟人社会,非亲即邻。彼此之间互相熟悉,村民们礼尚往来。这使得在农村构建互助养老模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且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都有一定的亲属关系,这就更进一步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农村互助养老能够被老年人更易于接受。

4.成本要素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老人养老的压力和负担越来越大。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我们也深知仅仅依靠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远远不能够解决当前中国养老的难题的。为此,我们国家提出了农村互助养老的养老模式,这是对国家现有养老模式的补充,也是养老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规模不大,严格贯彻“离家不离村”的原则,所需要的成本不高。这既不用专门让自己的子女专门照料,也不用缴纳高昂的养老费用去机构养老。这些老年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有些是由村中闲置的房间改造而成,水电费由政府出资,老年人只需要带着一些生活用品过去即可,互助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大大降低了成本。这是一种既经济实施效果有非常好的互助养老模式。

总的来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可行性非常大。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面积推广,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去解决老年人养老的难题。也可以降低老年人对不是自己居家养老的抵触心理,能够使其老人能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实现,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也减少了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现阶段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以来,我们可以看到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老人养老的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政策缺失与资金短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农村独居的老人也逐渐的增多,对互助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依据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的要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提倡,这些政策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书面文件中,并没有普及到全国。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但是资金短缺是目前此模式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这种养老模式没有得到政府资金支持,我们空有想法,或者村民聚集其他社会人士集结资金,这些因素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所以资金的短缺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二)互助养老服务质量不能保证

当前我们农村互助养老的一个现状是身体健康且有自理能力、能够有一定能力照顾自己的中老年人去照顾那些低龄身体素质差失能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有一定的精力去且自愿去积极参与互助养老这个模式之中。但是,他们往往富有满腔热血,但是缺乏专业的护理培训,服务项目少,养老服务质量低,实际上只能照顾老人们的吃住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基础设施也不健全。不能更高质量,高服务化的去服务那些高龄老年人。所以导致现阶段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在本质上就会影响互助养老整体模式的成效,也没有使其达到互助养老的最高标准。

(三)双方群众参与性不高

农村互助养老因为是近几年新倡导的养老模式,在农村很是受欢迎。但是由于农村是一个数百年来形成的一个熟人社会,做什么都与人情相挂钩。老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仅仅限于家庭和个体之间,互助的意识比较粗放,组织性比较差,并没有具体的相关制度建设去约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导致受助者和施助者参与度都不高。因此为了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能够得到有效且长远的发展,必须鼓励双方群众都积极参与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中去。

四、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资力度

政府在出台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相关政策时,需要制定出多级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政府应制定更多惠农政策去支持各个村落去建立互助养老保障点、互助养老小组。针对建设的各个保障点和互助小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资力度,统筹好农村互助养老保障点和互助养老小组的安全、服务、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其在农村也能实现高质量、高标准、规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二)加强引导,提高养老互助服务质量

提高互助养老服务质量这一方面是受助者老年人的重中之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能否实现,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全在于养老服务质量。一方面,我们可以由政府牵头,邀请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定期为中老年人提供义务辅导;提高护理老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义务培训如何更好的去服务高龄老年人;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老人的精神需求,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实行“一对一”服务,去满足老人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定期组织娱乐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人“老有所乐” 的愿望;另外,我们也应尽可能地在慈善捐赠、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与非营利组织形成长期帮助关系与地方医院进行长期合作,每年或每半年为这些老年人进行一次体检,确保老人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安享晚年。

(三)利用“时间银行”机制,鼓励群众参与

时间银行是指有自理能力的中老年人积极加入服务,照顾高领老年人的行列之中,每天的照料服务积分可以兑换成道德券,把这些累计起来,为以后自己成为失能老人做准备。以后自己可以免费享受照料的道德券,我们把这些券存入“时间银行”,是未来我们变成失能老人的重要保障。我们利用这一“时间银行”机制,能够有效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之中。③他们虽然现在还能自理,但是他们总有年老的一天,他们现在对其他高龄老年人的服务与付出,将来也是对自己年老的一个重要保障。

五、结语

通过以上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养老模式是逐渐淡化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朝着互助养老这个方面发展。未来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优点只会大于缺点。并且随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提出,也为未来农村发展互助养老模式也打下的良好的基础条件。未来的农村互助养老不会是最无奈的选择,只会是最优的选择。我们也始终相信农村互助养老不仅仅适用于中国,更是为全世界的养老提供了重要的方案。■

注释:

①李丹,毕红霞.我国互助养老发展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20,8(1):44-53.

②贺雪峰.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58-65.

③张洁.时间银行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机制探索——以陕西Y县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0(4):65-69.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