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重构思考
2021-11-22刘柏庸深圳市柏纳投资有限公司
刘柏庸 深圳市柏纳投资有限公司
一、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
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创新三部曲:(《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中,对创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诠释,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他所强调的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进步,更不在于科学发现,而在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
创新者的窘境在于管理者犯了南辕北辙或固步自封的错误,市场的变化导致其原有的护城河失去价值。在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护城河是否还能发挥作用?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不断的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建立动态“护城河”,才能不断地创造长期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动态与开放的护城河?
(一)第一视角:理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
“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因而护城河不可能不变管理学之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提出第二曲线理论:企业应该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增长衰退前,推出第二曲线替代第一曲线,担当增长引擎,企业在变化的时代和市场环境不断创新,具备从一条曲线跳到另外一条曲线的能力,就是内部突破创新和自我革命,才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之路。
亚马逊公司当年仅是一家拥有全球最大网上“印钞机”盈利模式的书店(不是科技公司),依靠自我颠覆在“云计算”、“智能设备”等领域,转型为全球第三市值科技公司。
苹果公司当年台式电脑竞争不过IBM,通过ipod、ipad颠覆音乐和娱乐设备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讯模块=iphone,产品至今风靡全球十余年。
谷歌公司当年产品仅是Gmail邮箱,现在谷歌的Alphabet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领跑者,涵盖谷歌资本、谷歌风投、谷歌实验室(研究院)一系列世界级平台公司。
(二)第二视角:创新方法论
即在不同领域之间创造联系(如:科技、资本、产业之间“帕累托”最优)。形成全新的“破坏性”维度创新,突破企业原有“固化”、“常规性”、“维持性”创新的惯性发展思路,实施创新重构。维持性创新:是不断地完善和延续现有的发展思路和管理,通过“精耕细作式的修补”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破坏性创新:是追求最根本的改变,从未来市场发展需求出发,通过(科技、资本、产业三者帕累托最优)改变现有的发展路径和思维模式,创造出区别于现有的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模式、产品与服务,对新能源发展原有的“护城河”模式产生降为打击。
因此,“创新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驱动因素,任何商业活动,包括新能源产业投资都无法预知其他领域、其他维度带来的竞争和冲击,而创新重构是最重要的方法论。
(三)第三视角:秉持开放性
开放与封闭固化相对,伟大的公司敢于打破自身已拥有的“发展优势”地位,从内部打破边界,构建一个新的资源开放、互利共赢的发展生态系统。腾讯与京东公司,两家公司基因完全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战略和目标,随着企业发展壮大,都清楚各自的基因特质、优势与劣势(什么能做好、什么做不好)。表面上两家公司都可以做对方的事情(也曾经尝试过对方的领域),因企业特质基因不同,“掣肘因素”成为“扬短避长”失败原因,而腾讯、京东基因(腾讯“移动社交端口”、京东“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皆为对方迫切需求优质资源,两家卓越的企业,经过资本努力,形成开放共赢的理念,通过开放、共享、融合,共同打造创新型企业动态“护城河”。
以此分析结果来看,企业基因特质“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重要性。
任何商业竞争本质上是看格局、价值。需要升维思考,从更大的框架、更广阔的视角去看给未来发展、市场消费者创造怎样的价值。在未来的投资逻辑中,企业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线性思考变成立体思维,从静态博弈变成动态共生。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重构思考
(一)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护城河第一视角分析
当我们理解了新能源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时,有针对性的构筑创新型护城河,实施新能源传统发展转化为新能源科技发展模式。
根据管理学理论,新能源企业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增长内卷化竞争乏力时,快速确定发展方向和创新型核心竞争力,推出第二曲线替代第一曲线目标,新能源企业不断地从内部突破创新和自我革命,原有第一条曲线转化到能源科技第二曲线模式,从而完成新能源传统投资生产型企业到能源科技型企业转型。
路径探讨(转型):未来 10 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互联网最值得期待的 10 年。5G 技术背景下:数字能源、智慧能源(站)、综合能源、虚拟电站等作为驱动能源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延伸出能源企业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各种生产、传输、交易、等创新型应用场景(如:能源数字经济等)。这既是新的机遇,同时也是着巨大的挑战。5G 技术引领下,能源产业端开始了从信息化、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利用5G 赋能产业转型方面的探索、包括商业化模式探索如火如荼进行中。
能源企业通过聚焦类似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即将来临发展机遇,完成能源科技型企业转型。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护城河第二视角分析
新能源产业创新方法论,不同产业领域之间未来应用场景的创造联系,通过科技、资本、产业最优化合作,形成“破坏性”维度创新,突破“固化”惯性发展思路。
智慧能源正全面拥抱“大数据”“产业互联网+”和“人工 智能”等信息技术,将科技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及能源数字经济市场,通过科技+资本+产业深度融合力量,依托能源核心产业示范为载体,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科技与城市能源管理,对能源需求端进行科学规划配置、综合管理、智慧调控、分析决策、智能运维、支撑等,实现横向“电、气、热、冷”等多能互补控制,对城市综合能源规划、生产、运营全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提供更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能源服务,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路径探讨(资本):国家大力支持金融资本助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政策支持。
(背景)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列为率先突破展的重点。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制定了目标节点,即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金融资本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意见》指出,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国新联合发起百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
1月22日,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国新联合发起的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协议在北京签署,该基金整体规模为100.2亿元,主要投资方向为风电、光伏产业,以及氢能、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新技术项目。该笔基金投资运作后,预计将撬动约500亿元的资金流向新能源产业,可促使超过600万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落地。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跃表示,中国东方将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及兼并重组、夹层投资、过桥融资等专业优势,为我国能源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
企业的并购方向一定要深思熟虑,并购一定是战略导向型而不是机会导向型。成功并购的前提,需要企业在深度行业研究的基础之上,具有清晰的产业扩张框架和产业扩张路径,同时重视并购整合的工作。此次疫情百年难遇,或将引发全球商业格局重塑,机会与挑战并存,适逢企业战略调整的窗口期,运用好资本和科技的力量是助力疫后产业经济复苏、参与下一经济周期的关键。
善用金融资本,助力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通过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能源经济规模发展所需市场化资本服务供给,实现企业第二曲线增长,突破惯性发展思路。
(三)从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护城河第三视角分析
能源企业在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要求下,勇于打破“第一曲线”拥有的“发展优势”,从内部突破发展边界,构建全新的资源开放、互利共赢的新能源发展生态系统。
路径探讨(产业跨界融合):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智”造中心跃升,如何进一步强化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水平?金融、科技、产业的新使命?“科技+资本+产业”成为关键突破口,金融服务、科技驱动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新型经济增长关系,打造一个“通过科技赋能、金融智变,产业依托的现代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模式,三者之间既有协同创新、又互为驱动”的良性新能源产业发展完整闭环。
疫后经济复苏,“科技+资本+产业”成为新能源产业关键突破口。聚焦当代视野,全球疫后经济复苏、国内经济双循环,坚定依托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基础,形成科技+资本+产业,创造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紧抓未来创新型应用场景),是转危为机的根本出路。正如经济经济学家G·Mensch所言“当经济陷入危机时,只有新的基础产业创新和形成新的产业经济才能使经济迈向复苏”,科技创新和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变迁(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球商业格局重塑机遇,科技创新、资本、引领产业跨界融合。截至目前,全球共经历了五轮康波周期,每一轮经济周期的起始都以一些突破性技术作为标志,都伴随着新产业的崛起和旧产业的没落。科技创新和资本推动了过去的六次产业跨界融合、并购浪潮,每一次跨界融合、并购都是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资本推动了产业扩张和整合,推动了全球产业经济聚集效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