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措施浅析

2021-11-22宋晓岚朔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失业岗位技能

宋晓岚 朔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

一、长期失业人员特点分析

本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规定: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就属于长期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在再就业方面相对较为困难,其存在以下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积极主动寻求工作的意愿,普遍存在较高的就业期待。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失业人员未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其在找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安于现状,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即便是学历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虽然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然而一旦其失去工作,再找到相等或相近报酬的工作的难度更大。这就是高学历老工人在失业人群占比不高却在长期失业人占比较高的原因所在。工资较低的工作有着较大的招聘人群范围,这些人员即便是失业了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其他工作,而具备较高专业技能,或者是工作较为丰富的人员,其向要实现专业对口的再就业则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长期失业状态下的打零工,丧失再就业信心。不少长期失业人员因为未能实现较短时间内的再就业,而不得不选择打零工来缓解经济压力,维持生活,没有参加再学习的意识。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寻找稳定工作的信心,再就业的意愿也不在强烈,进而错过了黄金就业时期。虽然失业人员较为普遍地认为参加相关培训有助于再就业,但是由于缺乏深入了解而未能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培训。

二、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长期失业人员缺乏正确的再就业观念

长期失业的人员大多受到多年“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影响,而未能形成主动参加就业竞争的意识,更的多受到追求工作轻松、稳定、工资高、离家近等不良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就业难”问题。除此之外,影响再就业的另一重大因素就是长期使用人员的自身素质情况。在长期失业的人员当中,弱势群体占据着相当一部分比例,其自身素质水平已然难以满足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就劳动力结构层面而言,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年龄较大的人员是最先脱离劳动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其较低的就业市场竞争能力,严重限制了其再就业的维度。而即便是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为这些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但却未能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二)缺乏对就业岗位的全面开发,就业压力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城市,尤其是乡镇的经济基础依然较为薄弱,民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开发程度较低。而在国有企业方面则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富余,包括社会上其他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如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生劳动力等,产生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叠加”,严重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使得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三)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及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城镇,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比例较大的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营管理机制。具体体现如下:第一,缺乏完善的就业信心收集、发布、反馈机制、渠道,特别是完善的就业委托和推荐体制较为匮乏,从而制约失业登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等效用的发挥,不利于长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渠道拓展。另一方面是许多小规模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险方面缺乏必要的归统意识,应聘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这也是再就业人员对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甚至助推了长期失业现象的发展。

三、推动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措施

(一)加快完善再就业培训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往往会出现企业人员招聘难、失业人员数量逐步上升等问题,这是劳动力过剩与劳动资源质量短缺引起的社会矛盾,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开展再就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一是实现职业培训的规范化发展与管理,紧紧围绕技能考核核心,强化初级、中级技能的重点培训,不断完善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形成再就业培训制度的规范化,不断推动长期失业人员在再就业方面技能的提升。二是推动职业培训市场化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其再就业技能能力与综合素质。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偏低,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人员,需要根据社会以及职业需求来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工作。采取不同角度、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来逐步增强就业人员的就业优势,最终实现再就业。三是要合理运用再就业培训经费,政府再就业相关部门应做好再就业培训专项经费预算,完善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推动培训管理工作的稳步落实,形成良性的再就业培训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再就业培训模式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再就业培训的宣传力度,包括就业形势、方针、政策等,积极引导形成新的就业观念,使长期失业人员走出就业误区,同时联合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力量构建再就业培训网络,引导相关培训机构的方向化发展。二是培训机构要加强完善“一体化”服务体系,即包括再就业培训、就业跟进、工作跟踪等全过程,全面落实就业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等培训机制,提高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双重满意度。三是要引入激励机制,包括形式多样的政府对培训机构的奖励,对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的奖励,以及培训机构对培训人员的奖励等。四是要引人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借助有效的培训满意度调查,评估参训人员的技能掌握情况,反馈培训机制存在的不足,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完善,提高培训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三)加强对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

首先,各有关部门应加强紧密合作、配合,将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与城市建设,包括环保、绿化、卫生、社区发展等多方面事业有效结合,为再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其次,构建完善加纳全的就业帮扶机制,提高对困难群众的再就业援助力度。在长期失业人员中有着相当一部分是困难群体,帮助其重新步入工作岗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现实意义。对此,相关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充分融合对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就业培训与指导机制等有效应用,为困难就业群体提供有效的就业援助,采用日常援助、重点援助、托底安置等方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问题。再者,还需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空岗报告制度的有效应用。对于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岗位应优先安排具备较强就业能力与较强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对能够实现自主就业的进行全力扶持。具备意向单位的要极力促成双方就业用工意向。此外,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创业扶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便利,不断坚定其创业信心与决心,达到以创业促进就业,拓展就业岗位的良好效应。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提高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引导和推动劳动力实现合理配置与优化流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再就业人员的吸纳与配置作用。其次,要提高社会保险制度在企业的全面覆盖,提高对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其再就业的后顾之忧,引导和鼓励再就业人员向民营企业流动,或者的进行自主创业。再者,应当要成立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公益项目,设置专项公益基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失业人员提供劳动力,形成三方合作机制,构建起微小企业以满足社区的日常需求,如便民超市、流动早餐车等。而且这样还能够提供许多就业岗位。而且政府还可制定补贴计划,适当往长期失业人员倾斜,如,企业选用长期失业人员,且该部分人员工作稳定时间超过半年便可向地方政府就业部门申请补贴等等。最后,要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的政策扶持。通过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强化政策落实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落实指引,切实发挥政策对再就业人员的帮扶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失业者属于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群体,并且其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务必要能够将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并且采用优化再就业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开发就业岗位工作还有加大政府调控等方式来增加长期失业人员就业机会,确保社会得以有序、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失业岗位技能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失业预警
秣马厉兵强技能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