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模式的认识
2021-11-22董玉娟大庆油田铁人学院
董玉娟 大庆油田铁人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发挥产业工人重要作用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
2017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产业工人领军人才。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这些重要论述、指示要求,深刻揭示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建设的历史逻辑、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对进一步加强产业工人建设明确了新定位、部署了新任务、做出了新要求,是新时代深入研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随着转型升级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速,产业工人的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培训手段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面对国际竞争加剧、产业需求急迫的总体形势,当前在教育培训与实际应用间还存在明显短板和突出反差。因此,立足于产业工人培养培育的实际情况,从其现状入手,参考其它培育模式体系,分析现有产业工人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现实需要,通过创新培养培育模式、开发系列课程教材、建设相关资源平台,进一步探索形成国内先进的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模式,推进产业工人培育水平的提档升级,培育和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听党话跟党走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成长和培训工作,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产业工人培训的指示要求,初步建立起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制定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与课程体系,组织实施具体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展与落实。同时,产业工人的培训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完善,每年培训的规模和人数不断增加,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产生积极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并强化产业工人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亟需继续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培养培育存在着教育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层次不够分明、学用衔接不够紧密、实际效用相对滞后等问题。
(一)培训模式缺乏层次性
当前,总体看我国各级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计划性地统一培训模式为主,课程体系中缺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定制化课程,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独有性和层次性,难以满足产业工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培训需求。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训新要求,在明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前提下,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培训体系化建设,从而提升培训内涵和品质。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培训过程中要体现创新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统一,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工人,培训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系统化、层次化、灵活化和个性化,在培训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要坚持岗位性、实践性,还要兼顾行业性和专业性,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课程培训的效果和品质。
(二)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产业工人培训中还存在培训方式以大课授课为主,讨论交流与实践课程较少,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体验式教学较少等现实问题。从而难以激发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代入感、参与感与认同感。从现阶段的总体教学模式来看,产业工人培训过程中的授课方式还以集中授课和理论教学为主,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模式不利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型培训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主导与主体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偏废。事实上,进行产业工人培训的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现实中应采用多样性的培训模式,通过理论宣贯、现场教学、案例引导、分享交流、音像促动、激情催化、情景模拟、网络拓展等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产业工人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
目前,产业工人培训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较窄、更新较慢、转化性、应用性相对不足,不能及时地跟进传递理论研究的相关的成果及信息,特别是对实际工作遇到的新问题也较难得到及时的分析与解答等。培训体系中的一些课程内容,也缺乏差异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导致学员对培训的积极性和认可度均不高。毫无疑问,产业工人培训中经典课程内容必不可少,但与此同时,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训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不断提档升级,不断贴近实际需要,在培训内容和知识的选择上要更加专业化、时代化,保持知识的先进性、探索性和实践性,改变“学无所用、用无所学”的孤岛培训难题,构建“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学促用、以用促学”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提升产业工人的知识素养、理论水平、过硬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培训师资缺乏专业性
目前,产业工人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专职教师相对较少。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负责产业工人培训的教师身份多样、角色多变,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干部培训课程的讲授,在总体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的基本原则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研究,必须要强化实践导向、理论导向、特色导向、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基本原则,进而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模式和体系,以确保教学与实践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
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意识,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认识、指导实践。一切工作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发展大局,服务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培训布局特别是产业工人培养模式、资源平台的规划和建设。
(二)有效区分、按需施训的原则
产业工人的培训,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安排,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从而满足各级产业工人差异化的知识与能力培养需要。
(三)立足实践、学以致用的原则
搞好市场调研、强化实践导向、做到精准培训,培训的课程内容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安排调整,做到“为用而训、为企而训、为岗而训”,从而切实提高产业工人来自实践又回归实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般参加产业工人培训的学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丰富;而负责培训的教师,则一般具有相对更高的理论认知和积累。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促进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培训质量。
(五)强基固本、品质优先的原则
成为优秀产业工人的先决条件,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劳模、工匠品质。除了技能过硬外,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更应走在前列,成为典范。这是做好培训工作必须着眼的内在的基本的要求。
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的基本路径
新形势下,面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建立并运行科学合理健全的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方面,除了对当前产业工人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精准分析,培训内容、方式、资源和师资,更是构建专业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所在。
(一)构建多层次培训课程
遵循产业工人培训的基本规律,在产业工人课程设置方面,致力建设多层次、多模块产业工人培训模式,并针对不同维度的层次和模块,设计相应的内容和课时,从而对产业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精准有效培训。在课程设置上,要分类分层,根据培训学员的不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打造精品课程和开发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课程等手段,丰富产业工人培训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满足各行业、各层级、各类型产业工人的培训需求。
(二)融入多样化培训方式
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培养,基于培育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对培训方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必须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介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员跟进相结合,整体设计与现场实训相结合。全方位优化课程库、师资库、基地库、保障联盟体等,从而不断丰富产业工人培训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综合提升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的水平。
(三)优化多方位培训资源
产业工人培训应优化并升级包括硬件、师资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活化,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为用而训、为企而训、为岗而训”的目标。
(四)构建多领域培训师资
从一定意义上讲,产业工人在国家工业体系、现代管理、各类企业等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基于这一基本特征,在构建设置培训师资的过程中、在活化职业教育、激发工作潜能的基础上,要有意识、有重点、有步骤地把各行业的专家特别是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吸纳进来,以更好地满足培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