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之眼
2021-11-22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拒绝“吃干榨尽”和人才泡沫
从人才的角度来讲,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基于理想而工作,是基于高收入才加入企业。另外,互联网企业一直面临着规模扩张的压力,资本增值的压力,高工资的压力,导致“996”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提倡奋斗,但不提倡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的奋斗,也不能把“996”作为一种文化。
从互联网企业的办公场景、环境来看,对员工的关爱要比实体工业企业好得多,对员工的激励也要比工业企业有更多的创新。但从骨子里面,互联网企业还是把员工当成工具。
对于人才聘用是“掐尖”和“割韭菜”。就是用高待遇大量招揽“985”“211”学校的人才,招来之后并不是用培养的心态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是“吃干榨尽”抛给社会,整个人才机制是短期使用导向,是单一的结果导向。
制造了人才泡沫。就是给年轻人不切实际的期望,助长了浮躁心态。很多应届毕业生宁愿去互联网企业做半年或一年的“工具人”,也不愿意去民营实体企业从基层一步步历练专业。还有一种情况是,实体企业刚把职场“小白”培养成人才,就被互联网企业高薪挖走,这就导致了“人才泡沫”:人才的期望不切实际地高了,成长的心态坏了。
从组织的角度来讲,人才泡沫和价值观扭曲,核心原因在于平台+自主经营体的组织模式下,组织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功能。自主经营体是不可能算文化账、社会责任账的。
如果平台不强化文化上的赋能和价值观认同的话,是不可能看到自主经营体贯彻文化价值观的。因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自主经营体就是纯粹的利益导向,只能算自己的经济账。
而价值观的承接、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在平台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这是互联网平台型组织目前比较缺失的。换言之,就是我们发挥了平台化的规模优势、资源集中配置的优势、为经营体赋能的优势,但是没有解决如何传递和落实文化价值观的问题。
郑晓明(清华大学教授):抓住文化特点激活员工主动性
为什么员工愿意相信领导者,并跟随他一起工作?许多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领导者出色的工作能力、真诚的品格、坦诚的态度……但是我们在企业信任研究中发现,下属对领导者的信任主要取决于上级对领导者的信任。这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写照。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理论认为: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西方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导向文化,而中国文化既有个人主义,也有集体主义。确切地说,中国是以家庭为导向的文化,正所谓家国情怀。中国的领导风格是家长式的领导。文化使然,我们要尊重文化。
学校老师隔三岔五就会和家长沟通学生情况;部队对入伍新兵的关怀事无巨细,包括定期给家属打电话。而作为企业领导,有没有做过员工家访?有没有和高层员工的家属一起吃过饭、旅过游?企业和员工建立家庭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主动性。
另外,中国文化讲究“不患寡而患不均”。组织内部如果做不到公平,领导人的威信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公平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公平有三层含义: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关系的公平。
入职一两年的新员工最在意结果公平,因为他们进入公司时间短,对公司了解较少,因此如果结果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对公司没有感情的他们就会离职。
老员工最在意程序公平,公司的大小变革要让老员工参与进来,特别要单独征求老员工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公司对老员工的尊重。如果结果不够公平,一般情况下向老员工打感情牌都会有效。
对于空降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最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公平。如果两个员工在聊天,空降兵一来员工就三缄其口,他会感到没有融入圈子,非常难受。领导者可以私下和空降兵多走动,比如家庭互动,让他感觉融入了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