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诗词创作,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021-11-22朱艳平

读与写 2021年36期
关键词:平仄笔者诗歌

朱艳平

(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五象校区 广西 南宁 530201)

诗歌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为了弘扬诗歌文化,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诗词之美,也能看出国家对中国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诗歌在中高考中地位依旧不高,目前中考和高考作文写作要求都有一个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再也看不到顾城、海子那个人人热爱写诗的年代。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具备“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必备古诗词是90首,但是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重点培养和提高的是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背诵能力、识记能力和鉴赏能力,对诗歌创作则不作要求。在此背景下,学生较少进行诗歌的创作,基本上停留在了解诗词曲的格律特点以及诗歌意象、表达情感等方面。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往届教学中也将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从未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瓶颈,即学生作文选材不错,但是语言拖沓,欠缺音韵美和凝练度,导致整个文章读起来索然无味。同时,学生对作文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写作兴致不高,一提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学生爱上写作,笔者一直在不断摸索。

诗歌相对于平时900左右的大作文来说,字数相对较少,学生写作压力较小。但是诗歌虽短小,但却精悍,常常简短的几个词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对作文文笔的提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面对新一届的孩子,面对同样的写作困境,笔者开始尝试着以诗歌创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摸索,笔者总结了如下教学经验。

1.诗歌创作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

古诗对字数、节奏押韵的要求较高,相对而言,现代诗歌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创作更加自由,更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整个诗歌阅读教学中,笔者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按照年代由近到远的方式,依次循序渐进的进行现代诗歌、曲、词、绝句、律诗的创作,在减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畏惧心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必读名著包含有《艾青诗选》。因此,从七年级开始,笔者尝试让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并完成批注。学生通过阅读每天坚持阅读和批注分享,对艾青的诗歌风格、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流派、现代诗歌的特点等,并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更会关注诗歌内容。从学生创作的现代诗歌作品中,笔者更真切地了解了他们的最真实的思想动态。学生创作的诗歌包含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看到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对奋斗中的自己的鼓励,生活中的小困惑......从一次次现代诗歌创作中,笔者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生命最本真的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如班级一位同学以《晚自习》为题,创作了一首诗歌,内容如下“夜半的天,暗了|最后一道残霞|使天空|抹上一层残红|世界突然静了几分|只剩下风扇的轰鸣声|和朗朗书声。”虽然文笔稚嫩,但却真实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现代诗歌创作与分享后,笔者又带着学生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了曲的创作,因为曲比词更灵活,格式更生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由最初的无从下笔,再到后来的克服畏难心理,拿起笔大胆尝试,最后爱上诗歌创作。每天语文课前,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优美诗歌是笔者的幸福时刻,也是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美的时刻。当掌声响起来时,当同伴投来钦佩的目光,获得展示的同学也露出了幸福、自信的笑容。

2.学生从课堂仿写到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创作

学生进入到古体诗创作时,难度开始加大。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把刚刚培养起来的对诗歌创作的热情磨灭,笔者先让学生先“照葫芦画瓢”的仿写,再引导他们摆脱框架的自由创作。例如,学生接触到曲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了解最常见的曲牌名,再带着孩子们一起赏析耳熟能详的《天净沙.秋思》,让孩子了解“天净沙”这一曲牌名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这首曲作为“秋思之祖”如何通过短短28个字,把天涯游子怀才不遇的落寞、思乡不能归的悲凉、困顿不能解的凄楚书写的淋漓尽致。

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美、音律美、凝练美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在阅读课上进行《天净沙》这一曲牌的创作。有了基本的框架,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畏难情绪。例如一位在语文写作没有自信的孩子当堂创作了一首《天净沙·轮回》。内容如下:“荒村四处残照,孤风孤鸿衰草,仰望远山归鸟,分外寂寥,树叶一世飘摇。”虽然仿的痕迹较重,但是学生基本能够仿出这一曲牌的特点,展示时同伴的掌声无疑也给他作文创作增强了更多的自信。

有了基本的框架后,学生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摆脱“框架”的自由创作。如在进行词的创作时,笔者先以比较简短且有名的“闺怨诗”《望江南》切入,与孩子们一起分析李煜的《望江南》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有什么共同点,《望江南》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让孩子们对这一词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经过孩子们一起探讨,大家发现两首《望江南》都是“全词共五句,三平韵;第二、四、五句以平声结尾,第三、四句平仄相反,第二、五句平仄相同;两首词都押ou韵。”在了解了音韵特点后,笔者再和孩子们一起鉴赏温庭筠的《望江南》如何运用5句话,27个字把一个思妇时刻盼望丈夫归来的等待、焦灼、绝望凝练丰富的展现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望江南》这一词牌的创作。以下是一位同学当堂创作的《望江南·归愁》“奔波罢,凭栏望落花。过往孤雁撒思愁,树影风过响沙沙。思愁散天涯。”虽然没有达到温庭筠的水平,但作为初一的学生,能在一节阅读课中完成此作品实属不易。

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应该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并不局限于《望江南》这一词牌的创作,他们在懂得词牌作用后会自主查阅不同词牌的特点,并进行自主创作,摆脱了老师给的“框架”。如那一段时间的课后练笔,学生们进行过《如梦令》《醉花阴》《江城子》《丑奴儿》《青玉案》《浣溪沙》《渔家傲》《相见欢》《忆秦娥》《临江仙》《清平乐》《菩萨蛮》《采桑子》《虞美人》的创作。看到孩子们能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查《诗词曲格律词典》,也进一步让笔者明确以诗词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是可行的。这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计。例如班级一位孩子就自己查阅《菩萨蛮》的词律特点,并据此自由创作了一首《菩萨蛮·秋梦》“西风瑟瑟碧梧落,层层淡淡幽芳叠。月色漾涟漪,心思难启齿,相寻曾去路,惆怅归无处。秋雨打花枝,且容一段痴。”

3.借助小组力量,在修改中锤炼语言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提倡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怎样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王国维在曾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也精辟地阐释了诗歌创作中的“苦”与“乐”。只有从兴趣入门,才能“独上高楼”,专心痴迷地进行诗歌创作,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创作中,才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的喜悦。

诗歌创作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独上高楼”,热爱写作。诗歌教学中,笔者虽然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但是当学生进入到律诗和绝句的创作时,难度逐渐加大,学生会出现一定的畏难情绪。这种情况下,借助小组的力量,群策群力完成诗歌创作无疑是一个降低学生畏难情绪的方法。所以,在进入到绝句创作时,笔者先跟学生讲授了绝句常用的4种基本类型的平仄和对仗的要求,再以学生熟悉的《绝句》为例分析绝句的对仗和平仄,最后让学生六人一组,按照绝句常用平仄、对仗规律,小组内的学生一起创作一首绝句。在这一过程中,成员的参与度很高,每个同学具体分工,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诗歌创作。在学生创作中,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负责解答,没有疑问时只是客观记录者,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个体创作的压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同是唐代诗人的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时,曾因用“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而在驴背上引手反复作推敲之势。可见诗歌对语言的用词的准确与凝练度要求极高。用哪一个字,需要反复斟酌和修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创作律诗和绝句时,难免会出现平仄不合乎要求或者主旨不明确的情况。常常把诗歌平仄改得合乎要求了,但是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就不是特别明晰。初次创作时,学生很难做到两者结合。因此,学生创作完一首诗歌后,借助同伴和老师的力量,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位学生创作了一首《登高》,内容为“登高至顶望苍梧,白芷芳馨洞庭青。流水淙淙身侧过,青山处处念归情。”仔细研究会发现,诗歌的平仄基本符合要求,但诗歌内容却仅仅停留在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很难像古代诗人,能够把眼前景和胸中志很好的融合在一首诗里。因此,一首好的诗歌,需要借助同伴的力量一起修改。如另外一位同学写的《山中归人》,原诗内容为“桐花开后故人归,妇女卖鱼来集市。梅子微黄春絮飞,稚儿迎客候门扉。芦芽鲜嫩甜生齿,旧酿纯浓香满衣。把酒闲谈新旧事,亭芜不觉月光辉。”小组同伴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可以先景物描写再人物描写,不把两者交杂。因此经过修改,此诗最终改为“桐花开后故人归,梅子微黄春絮飞。妇女卖鱼来集市,稚儿迎客候门扉。芦芽鲜嫩甜生齿,旧酿纯浓香满衣。把酒闲谈新旧事,亭芜不觉月光辉。”修改后的诗歌则“桐花”“梅子”点明时节,渲染气氛,自然引出“妇女”与“稚儿”,再到后来的“把酒言欢”,既写出了归人,也把平凡生活的乐趣写得生动有趣。

在诗歌创作初期,笔者也是持着探索与尝试的心态去引导初中的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学生的作品时常给笔者很多惊喜,也打破了笔者原有的认为学生创作不了诗歌的观念。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其实,我想说,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初中学生也可以点燃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猜你喜欢

平仄笔者诗歌
诗歌不除外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诗歌岛·八面来风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