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2021-11-22

现代英语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大学传统

刘 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优良传统文化与具体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材料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积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文化失语现象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语言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实际上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语言自身的漫长发展中,文化因素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地对语言进行渗透,语言中的语法、语用规则都积累了难以计数的文化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经过漫长历史而凝结来的宝贵财富,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担当者,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经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两点文化失语现象:一是他们本身对传统文化所知有限;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增强国际交往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学习和运用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用外语进行交际,其实质就是跨文化交际,这要求交际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而且要对该语言使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外语教学一直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的精神血脉,也是文化软实力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沃土的重要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身份。如今,在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深入交流中,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深入渗透背景下,外语教育是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传播和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基础保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育的意义

(一)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价值凸显对大学外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育应理解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也从“语言工具论”转变为“语言工具论”和“文化理解论”。教师机械化独白、学生被动学习等弊端逐渐显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大学外语教育除了需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策略等技能外,还需要文化力量共享实体来完成文化协商、文化内化、文化共生,并在相应的文化领域进行创新。

(二)实现“中国梦”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价值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融合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作用巨大,同时也为整个世界及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持。

(三)“大思政”背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育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德育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努力打造我国高等教育、职业发展的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文件形式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对每门课程的教育。并指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传授者,英语教师应该先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育人者必先育己,正如杜瑞清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还必须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文化的传统、演变和各种表现形式”。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先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礼节和生活理想,掌握中华地方文化的精髓。其次,必须认真阅读一些介绍我国国情的英语书籍,不断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以便可以用英语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基本知识,并教授和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

(二)在混合式英语课堂上,增加多模态资源的引入

很多英语微课、慕课资源,“学习强国”App中“中华文化专词双译”栏目中,都扩充了有关中华权威、地道的英文表达,例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讲信修睦”“见贤思齐”等。在设计中国文化内容渗透时,可以推荐BBC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中国春节»,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片Hello China等,另外,TED演讲中很多主题演讲也适于听力课素材补充。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实时新闻播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和21st Centry(«21世纪报»)的网站和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大量中国热点英文新闻,可以推荐给学生。

(三)建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英语课堂体系

完善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比如在通识选修课中设置“英语话中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在后续课程中设置中华文化类必修课程“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解读”等。课程目的是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并能用英语自信地表达中国文化。围绕家国情怀、个人修养、文化自信三个方面确立课程育人的基本知识架构。能用英文对中国文化术语进行表达(知识目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以德育德”“以文化人”,弘扬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通过线上课程开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线下思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中国文化实践作品创作为抓手,增强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社会公益服务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公益精神(育人目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分为常规活动和专题活动进行,在常规活动中教师组织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大讲堂活动。在专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举办传统文化词汇习得策略讲座,开展英语读书会、英文电影赏析、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五)编撰专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有关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英语语言的教材数量众多,但能用英语体现并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和大学各学科全人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高校各职能部门和英语基层教学单位要组织教师和有关力量进行积极的教材编制。基于思想、科学、逻辑、实践的总原则,教材编写还需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政治方向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中国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因此编写的统编制或校本教科书必须密切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战略需要。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力争做到教材生动实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内容维度多、跨度大。英文应该尽量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生涩。高校教材选用的内容要能立体呈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完善文化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具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解读课更应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理念,课程中的德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掌握要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课堂教学和云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让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将规范意识、职业道德以及批判性思维融入实际生活和优秀作品中。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师生合作评价(TSCA)”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选择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课程内容要重点包括中国概况、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建筑等,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国文化基本概况、基本文化术语,由表及里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能用英文正确表达。

猜你喜欢

中华大学传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