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使命
2021-11-22许弘
许 弘
1 体教结合与融合的发展脉络与时代意蕴
1.1 体教结合的历史发展脉络
20世纪80年代,体育界为解决系统内部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首次提出“体教结合”的概念,教育部门响应体育部门并进行多种尝试,包括混合型办学、省队校办型、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1]。主要分为以下3个时期:(1)探索起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3年),以1987年普通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开始,到1993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体教结合”;(2)深化改革阶段(1994年—2012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加速推进,各地教育局和体育局形成合并趋势,2000年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委发布《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意义和内涵;(3)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2018年),2013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修订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了“体教结合”的提法,但这一模式未从根本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应该说,“体教结合”模式是将体育和教育系统简单的叠加,并未从发展理念、资源配置方面将体育和教育系统深度融合,实际运行效果有限。具体来看,首先体现在教育系统并未给予体育足够的发展空间,体育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并未获得实质性提升;其次,教育系统在资源配置上不能满足体育发展的需要(场地和师资数量);最后,体教结合大多发生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并未根植于教育系统全过程。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教育系统中竞赛体系的底层逻辑依然是竞技,脱离了育人功能;同时,由于体育未能深度参与教育过程,使得学校体育流于形式,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运动技能学习缺位等问题。但总体来讲,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体教结合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并取得一定效果,并使体育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权力边界管理范围划分、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2]。
随着时代发展,原有体教结合逐渐暴露出问题:我国人口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并面对极大挑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全面发展诉求正不断凸显;无论是体育系统,还是教育系统,继续沿用原有路径和方式发展,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在体育系统中问题表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成本过高且难以为继,传统体校在夹缝中求生存且位置尴尬;运动员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文化教育,导致融入社会困难,给竞技体育带来负面影响;体育系统内部优秀资源无法向外转移(即走不出去),体育系统无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在教育系统中问题表现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没有质的改变,肥胖、近视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学校无法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后备人才“蓄水池”,优秀人财物资源无法有效进入校园,学生的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校得不到有效发展(即进不来);学校未能营造参与体育、接纳体育的环境,从教育角度缺乏对体育的接纳和关怀。
近年来,围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15项行动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了“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明显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并于当年9月印发。《意见》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体育和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引,深化体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背景进行梳理、对《意见》基本架构进行解读、对《意见》中改革思路与举措进行释解,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体教融合的内涵,对全面深化体教融合理论与实践也将提供重要参考。
1.2 体教融合发展的时代意蕴
体教融合是近年来的新提法,但与“体教结合”的很多理念和举措是一脉相承的,其形成于建国初期,固定于近两年。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国内练兵、一致对外”“国家包办、政府部门分管、财政统包供给”为基本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时提出中国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竞技水平”的三位一体目标,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4]。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是此次会议传递的强烈信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的一贯要求,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体育、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双方目标任务缺乏深度匹配,工作举措没有相互适应,有限资源未能有效融通。为了切实破解体教融合的堵点和难点问题,自2019年4月以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共同研究教育和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经国务院向中央宣传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明确发展的路线和方向,并于2020年9月2日以两部门的名义向地方人民政府印发《意见》。体教融合价值功能非常明确,是将体育与教育充分相融并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5]。深化体教融合不仅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的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释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6]。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概念和理念上的一次飞跃。
2 《意见》基本构架的逻辑与解析
2.1 基本逻辑
《意见》的起草过程就是体育和教育融合协作的过程,双方高点站位、立足长远,明确了“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培养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并在过程中把握了如下内容。(1)坚持“大局意识”。破除部门思维,摒弃部门立场,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优化设计路径,强化自身改革,推动融合发展。体教融合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改革事项,旨在以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全面融合,共促青少年健康发展。在实践中,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联动,明确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此外,体育部门要主动融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课质量、丰富课余训练、举办赛事方面发挥作用。(2)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从广大青少年实际需求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逐条对应、逐一破解。如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存在体育部门主办和教育部门主办两条战线,两个部门主办的赛事在目标定位、项目设置、资格限制和年龄组别上存在差异,没有形成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体教融合青少年赛事体系,两大部门各自为政,政策的制定互相独立,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针对类似情况,从体育进入中高考到畅通体育人才成长通道,破除赛事壁垒到化解社会体育组织“进校难”,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质量到强化体校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在本次《意见》中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3)坚持“系统设计”。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的总体原则,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两个主体之间要实现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和措施融合等方位融合。从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机制进行调整与完善,要求细化举措和分工,共同推进和实施有关工作。在此基础之,应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体教融合的协调性得到最大化拓展。
2.2 内容解析
《意见》提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拓宽学校体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将开足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利用中高考改革、体育老师校外辅导计算薪酬等措施消解学校体育工作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壁垒。(2)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在明确体教融合核心节点在于竞赛的前提下,统筹建立同时包含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并由两个部门共同协调负责,在这一体系内将做到统一注册参赛、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奖励政策共享,根据青少年胜场发育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科学设置项目与组别、安排比赛场地、设置比赛时间。(3)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是早期在教育系统启动体教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意见》进一步以小学、中学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为突破口,深化体育与教育资源的相互融合。同时,通过将高水平运动员纳入业余训练体系进一步打通文化学习和训练竞赛的成长通道,在目标设置上促进体育与教育的融合。(4)深化体校改革。《意见》首先明确体校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鼓励各类体校通过与普通学校合作等方式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师资互通的方式促进各类型青少年训练组织的融合。(5)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通过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赋能,《意见》为学校、社会体育组织资源互通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撑,消除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制度壁垒。通过让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标准,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提供体育特色课程服务、体育师资兼职、培养体育特长生等方面资源互通,相互融合。(6)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意见》针对普通学校体育教师、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退役运动员、文化课教师与学校师资互通提出改革举措,为实现体教结合一体化人力资源提供制度保障。(7)强化政策保障。《意见》的印发是经过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经国务院同意后印发,《意见》不仅发送到各地体育局和教育厅,并同时发送到各省区、国务院有关部委及相关直属机构。并且,文件中明确指出在落实文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各地要专门对文件进行学习研究,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解决好当地的体教融合工作。(8)加强组织实施。各级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本次《意见》的印发和实施。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对标中央要求,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在文件框架范围内,结合地方实际用好自主权,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和评价上做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全方位融合,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从8个部分的设计可以看出,《意见》针对30多年来教育和体育两方面在共同推进青少年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是针对学校体育过于竞技化,或是竞赛体系割裂化,或是体育和教育分离化,或是针对保障体系碎片化,从教育及体育层面都提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针对两者共同面对青少年的对接点,特别是人才培养和赛事制度等做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并着重强调条件保障制度的完善。
3 《意见》的改革思路与举措释解
3.1 体现系统设计的理念
体教一体化发展是发展竞技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经验,体教融合、合作育人是大势所趋。教育和体育部门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总体目标设计和价值定位上是一致的。两部门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具体目标和价值体系设计上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各有分工。教育系统将放大体育的功能和内涵,体育系统将进一步凸显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合教育体育双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准薄弱点重点发力,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的探索,再到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间在体育与教育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与教训,是在顶层设计上对新时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积极回应。
体教融合在完成“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坚持“一体化推进”。《意见》不仅在宏观体制上进行设计,而且对当前教育、体育急需融合的具体工作进行明确的规划和部署,提出教育、体育部门要共同设计年度赛事计划、实现对表衔接,共同推进赛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社会体育组织等方面建设,分层级、分类别推进体教融合,推动体育回归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实现教体资源优势互补。
3.2 体现学校体育面向人人的核心理念
《意见》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学校青少年体育工作要面向人人的核心理念。广义上指面向全体教学、训练、竞赛及相关工作;狭义指带有专业性质、培养运动员的竞技体育。由于历史原因,面向人人的体育做的还不够好,而竞技体育又与学校体育有所分离。这次要通过《意见》来实现狭义和广义体育的融合,通过坚持教会、勤练、常赛,使每个人都要学会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竞技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把以前单纯的定位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全民健康素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全新高度。
《意见》明确提出,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规律、符合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国民体育教育体系,要将原有竞技体育体系融入该体系,创造机会全员参与各类赛事,让真正有潜力的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就体制层面而言,要构建和完善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基础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最终目标是“将青少年竞技回归到国民教育体系内,使中国竞技体育和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突破性地解决了一些瓶颈问题
《意见》在实现顶层设计融合的前提下,对很多具体操作问题进行明确要求和规定,实现具体操作环节衔接,实现资源全面整合。(1)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除日常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外,扩展到军训领域,这一理念是对以外政策的重要突破和补充。(2)建立足球、篮球、排球学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这也是对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和体育发展的新要求,解决当前“三大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3)构建和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练和因材施赛。明确除了职业体育赛事以外,大中小幼各个年龄段的竞赛活动要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要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面向人人的4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这一新的规定,打破原来教育、体育及有关协会赛事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赛事总体设计的统一。(4)解决教育体育部门统一认定运动员等级标准问题,解决之前运动员等级标准由体育部门单独认定的问题,将进一步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的赛事和注册体系,有利于赛事活动的统一。(5)明确人才培养问题。整合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双方共同认定、建设,两部门将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打牢优秀后备人才培养的根基;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度改革,实施教育、体育共建,将优秀高水平运动员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推进学生参与职业赛事的学籍保留制度。(6)规范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问题,解决准入标准、监管问题,避免社会化发展无序问题。(7)解决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问题,首次在教育系统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大大拓展体育专业人才进入教育系统发展的空间。(8)解决运动员的流动问题,堵塞以前学校体育优秀后备人才无序流动问题,进一步规范优秀后备人才发展市场。(9)成立体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定期召开会议,并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协调有关问题。(10)明确政策追究机制。
4 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与体教融合的路径选择
深化新时代体教融合,宏观层面应该从理念目标进行深入对接和规划,确保改革思想的统一;中观层面应该在体教融合体制机制上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工作方向的一致;微观层面应该从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把相关政策彻底落实落细。
4.1 实现教育领域改革的新理念和新目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印发《意见》,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入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实《意见》,需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将学校体育改革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的具体举措,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健康中国”紧密相连,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遵循体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理念和目标融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
4.2 以教学、竞赛、中高考改革为抓手加速体教融合进程
要实现《意见》,必须充分利用好教学、竞赛和中高考的作用。首先,让学校体育呈现教育规律。有学者指出,“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的超越,是以往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向大体育和大教育的融合,紧跟体育学科发展,从抽离、游离,对教育缺失的修补走向融入[7]。不可否认,我国体育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体育学科发展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和与教育缺少对等交流平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体育学科体系,并在此体系下厘清学科层次脉络,形成稳定的学科群和课程群。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归根结底是教育部门对体育教育性和科学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体育应有的尊重,体育也并没有让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成员认识到其不仅对体质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格、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因此,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意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其次,打通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核心节点[9]。(1)解决好“学”的问题。明确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定位,把融合的核心价值锁定在通过教学、竞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体融合。要深化教学改革,保障学生校内外的锻炼时间,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加快实现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四位一体”新目标。加强高水平建设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构建面向人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国民教育体系,避免走过去竞技体育的老路。(2)解决好“赛”和“练”的问题。在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构建体育和教育两部门有机结合的适合所有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全国赛事体系,并与职业竞赛体系相接轨,进一步融合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的职能划分,通过注册制改革完善U系列、青训体系和地方到全国选拔性赛事体系的顶层设计,打通断点,明确融合点。(3)解决好“评”的问题。利用好中高考的指挥棒效应[10],加速体教融合进程。通过与中高考进行关联,通过中高考改革实现面向人人的体育与少数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统一,借助新中高考政策促进教育和体育的融合发展,打通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最后,解决好相关工作的融合问题。以融合的思想为引导,在既有政策前提下,整体统一谋划,脚踏实地出实招,统筹解决好体校改革、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等问题。
4.3 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体教融合提供保障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宏观上是由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主要负责,中观还涉及其他党政部门和机关,微观涉及到学校、家庭、个人及相关社会组织。体教融合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新时代体教融合发展思路引导下,《意见》针对普通中小学、各级各类体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主体,提出倡导合作治理和多元融合方式的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完善由政府、学校、社会合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协调、协同、共育、共建、共享和共治的运行机制,以此构建体教融合一体化组织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引入新的治理机制,要充分利用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这一平台,调动各部门力量共同研究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将社会资本融入体教融合战略之中,倡导社会公共治理精神,使得行政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治理机制创新,解决青少年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上升通道、文化素养和职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近期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也是对《意见》的呼应。这都体现了系统设计的理念,解决了顶层设计和重点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效发挥教育、体育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体现制度融合的红利,为青少年学校体育的发展聚力。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政策部署,是重大政治责任和崇高历史使命,更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影响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关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体教融合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需要实现教育领域改革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以教学、竞赛、中高考改革为抓手加速体教融合进程,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为体教融合提供保障,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使教育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