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1-11-22罗苑玲

读与写 2021年28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情境

罗苑玲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小学 广东 兴宁 514500)

语文是人文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它内容丰富,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不仅起到传授祖国语言文字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考等重要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发挥着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而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下,德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要话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整改,争取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1.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分析

1.1 适当引入课外阅读。小学阶段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开设了“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给学生介绍了一些课外读物,实现了阅读拓展。这一改进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而这一特点与德育的关系就是,为教师开展德育提供了更多素材,同时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有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构建。

1.2 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结构上的明显变化就是采用双线组织结构,也就是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一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强调了语文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另一面包含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等语文要素。这种结构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结合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3 阅读与表达并重。原来的教材以阅读为重心,而统编版教材却增加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比重,目的是均衡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而从德育的角度来讲,重视语言表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以得到更多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从而真正构建充满活力的智慧课堂,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2.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小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较强,处于性格养成、构建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观念和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而语文课程本身有着较强的人文性,而且统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中有着较多的德育素材。所以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深度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如何有效利用统编教材实现立德树人

3.1 准确把握教材,挖掘德育元素。德育不同于寻常的文化教育,它没有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也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德育归根结底是从思想的层面出发,实现对学生性格、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加以体现。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叛逆,他们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所以德育的开展必须另辟蹊径。因此在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争取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教导,并能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历史素养不足,缺乏相关常识,因此很难对课文内容、思想产生透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适当拓展。比如,在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上提供的周恩来的相片,并利用多媒体对周恩来的生平进行介绍,为学生理解周恩来的思想和情感奠定基础。而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何谓“中华不振”,才能理解周恩来所立下的志向。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思想,以及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借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见,通过对语文教材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和拓展,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同时有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3.2 围绕课文内容,创设德育情境。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强制性手段,不能对学生耳提面命,而是要给学生构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好的道理和思想,自觉纠正自身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实现春风化雨式的德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统编版教材的特点,认真分析课文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给学生构建精彩有趣的情境。这一方面可以将课文内容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保证学生认真听讲;另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更直接的情感体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文所阐述的道理,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同名微电影,借此创设精彩的影视情境。由于电影所表现的人物和情节更加直观,再加上画面和背景音乐的渲染,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在电影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构建如下问题情境:“课文和影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情节是什么?你从雨来的身上发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等美好精神和品质自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而且,影视情境可以和课文内容相互补充,不仅使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学生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等要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创设影视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微课资源。比如,在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给学生介绍梅花的特点,以及古诗词中出现的梅花的意象,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梅花魂”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对梅花洁身自好、不畏严寒等品性产生向往。所以说,围绕课文内容构建德育情境,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3 课堂关联生活,拓展德育渠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认知特点,其中融入了较多的生活元素,这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建立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方面可以体现语文课堂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德育渠道,让学生在生活图景的启发下提升思想觉悟。

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借此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比如针对“我”用一元五角给母亲买水果罐头这一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中的‘我’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向母亲要到买书的钱,可是他最后为什么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呢?”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格外注意文中对母亲工作状态的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歉疚。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借此渗透孝道教育,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意识。

而在学习《铁杵成针》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在生活中有过和李白类似的经历吗?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发?”在问题的提示下,学生会联想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执着、专心等可贵精神。当然,也会有学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用铁杵磨针耗时耗力,并且浪费材料,应该寻找更合适的制针的工具,于是该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的道理。可见,将语文课堂关联现实生活,是进一步落实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3.4 创设多元活动,优化德育效果。语文本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语文的教学方法不必囿于传统,不必拘泥于形式,要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大胆改进和创新,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对于德育来说,教师更应该另辟蹊径,尽量采取新颖的、有趣的形式,这样才能优化德育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创设多元化活动,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或者排演课本剧等等,并为活动设立德育主题,借此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例如:统编版教材开设了“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正好可以借此契机,开展课前三分钟读书交流活动,并根据学生当前阅读的书目,设置具有德育内涵的主题。比如,在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诸葛亮”这一人物作为一周的交流主题,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书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特点,学习诸葛亮身上所具有的爱国爱民、忠正清廉等可贵的品质。此外,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德育意义的课文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编写剧本,然后排演话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理解人物情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正领悟他们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统编教材以及课堂资源,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情境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