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幼儿教育学课程
——师生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快乐学习

2021-11-22

读与写 2021年28期
关键词:亚文化共同体师生

王 充

(德惠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吉林 德惠 130300)

1.何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①“学习共同体”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提出来的未来学校的形象,它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备,更包括家校之间的沟通协作。

1.1 本文致力于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开展学习共同体教学的学情前提基础如何?(2)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和传统教学的区别在哪里?(3)学习共同体下,教学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特点?是否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驾驭学习共同体?在教学材料选择时,教师应注意什么?(4)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学习和评价形式为何?

1.2 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各自分担一份责任。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机械的,表层的,甚至是短暂的,随着任务的结束而结束。与传统课堂分小组教学不同在于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建的,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实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全面成长的目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以重视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与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与传统教学班的分小组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更重视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群策群力。

1.3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有如下特征:

(1)组织目的性。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导。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的协调机制。

(4)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

(5)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高度共性与个性共存。

(6)“交响的学习”。学生之间的默契如同相互配合的一出交响乐,相互配合,各具特色,缺一不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7)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兴趣。佐藤学先生认为高质量的学习是共同学习,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

2.学生学习的现状

中职学前专业的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呈现出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的趋势。对教育问题的学习仅仅流于表面,厌烦思考,懒于思考,机械的死记硬背。课堂氛围不是沉闷就是杂乱。教学活动缺少有意义的人际沟通与交流。

一项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不认真的;还有一部分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在意;学生上课打瞌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诚然这是中职整体状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情况好很多。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有意义参与度是课教学效果的体现。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学前专业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能力。这是开展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3.问题引导——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引线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幼儿教育学》中《幼儿德育》的一节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幼儿德育的途径的教学内容中适当给予学生以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的参与进来,并且是有意义的参与,伴随着问题的回答,包括自己独立思想的展示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泼有生命力。

幼儿德育的途径,笔者简要列举了讲故事、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专门的德育活动等。笔者给学前专业的学生提出的引导问题也非常简单,即“同学们能想到哪些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如果你是幼儿园教师,你打算如何利用日常生活活动来进行幼儿德育?”“你认为游戏活动可以进行幼儿德育吗?请举例说明。”“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解释解释一下什么是专门的德育活动?”。当然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配合了加分的奖励措施,学生与自己所在的小组不仅是合作关系更是记忆激发与灵感碰撞的学习共同体。笔者作为教师同样跟全班的同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同学们分享了很多笔者不知道的典故与儿童故事,并深受启迪,即全班三十名学生三十双眼睛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必然大于一个老师一双眼睛三十年积累的知识。所以不要小看了学生的潜能。幼儿德育的途径是个不大的知识点,但是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不仅可以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渗透给学前专业的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长远学习积累动力。

4.沟通——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倾听中发展

真实的沟通才是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流于形式的合作并不利于学生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何为真实的沟通呢?笔者认为要满足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真的在听同伴的发言,并做出积极反应的过程,即是当你听到同伴的回答或表述之后要有自己的反思与能够表达出来,即便你的表达不那么准确。二是学生真的听懂教师的引导问题,这一点不难做到,难点在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既要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太难。三是教师要认真听并理解学生的回答或学生的问题。笔者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我“老师你听懂(我)他说的意思了吗?”,每当此时我都是非常感动的,因为学生真的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当师生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真诚的情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师生学习共同体就缓步向我们走来了,它不仅仅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是师生共同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心理氛围,而不仅仅是学生分小组就坐。

5.批判性思维——发现学生亚文化

5.1 首先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学生中间是存在亚文化的。它并不是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它只是主流文化的补充。然而如果教师不是有意去探索,那学生的亚文化并不会主动送到你面前,它时隐时现的流连于学生的只言片语当中。然而了解学生的亚文化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观念和儿童观,这有助于我们教师因势利导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进教育疏导。因为很多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以后出现师德问题皆因其不正确价值观下的错误行为。

5.2 然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既是形式,又是目的,培养创新能力。钱学森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②。现代社会的课堂教学要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多元化文化精神,培养会动脑筋、乐于思考的人。善于表达并具有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学生更容易展现出其亚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深层意义。

6.整体素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6.1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组织性与个性共同存在的。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有学生展现其自身个性的机会。前文提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交响的学习”,这形象描绘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安排的特点。学生各有不同各具特点,每个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适合他们的不同行业,那么共同体的学习中也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学习共同体是有组织的。

6.2 不同特点的学生混合搭配,共同进步。学习小组的成员按照成绩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等特点进行混合搭配,这有助于及时快捷的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起到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比如成绩好的可以帮助差一点的,活泼好动的可以带动安静内敛的,乐于表达的可以带动内向不爱说话的等等。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营造的小的学习共同体内找到自身的价值。

6.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进程是培养学生逐渐找到自己、找到自信的过程。课堂不再是少数精英的天下,课堂是所有人的课堂。学会合作表达与责任感是重要的法宝。

7.评价———过程与目标并行

7.1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机制还要以激励学习为主,而不是要给学生定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激励完整的,有活力的。学生在积极表达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快乐,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功利性的。所以过程性评价要更适合它。过程性评价越来越受到当代教育发展的认可,它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得到学生的优良中差的结论。而是关注发展变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产生。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共同体教学以目标为引导,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的新知识新想法与原有知识结构的联系,发生了变化与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是目标评价看不见的,并非没有意义的教学。

7.2 学生互评在共同体学习评价过程中的加强作用。师生学习共同体激励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评价并对彼此的认知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对方的观点并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质疑、争辩和解答,在思想的交锋与合作中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意思,并且有意义的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甚至能够拓宽知识的外延,使得课堂学习更有活力更有张力,同时也可以深入发展批判性思维。而这样的互动、互助模式下评价伴随而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乐于表达对问题的看法、争论与交谈并乐此不疲。当然其建设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点滴的积累最终能汇聚成泉。

注:

①李芳雪著.《学习共同体在职业院校实践课程中的应用》,《科技导报》,2018年.

②胡蓉著.《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做快乐的学生》,《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年.

猜你喜欢

亚文化共同体师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
主持人语
把脉“腐败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