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武术与中医融合基础与发展路径

2021-11-22任定甲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中医学阴阳武术

任定甲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21)

健康是当今14 亿国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乘势而上、高瞻远瞩,第一次提出大健康理念,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健康中国视域下,传统健康体系已不再适用,开拓新型健康模式势在必行。而要真正解决国民健康问题,必须摒弃打针吃药的固化思维,将重心转移到非医疗健康干预上,化被动为主动,树立“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健康超前理念。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才是降低疾病、保持健康的最佳措施。由此,体医融合作为主动预防和康复的新模式,必将掀起健康改革的狂潮。该文将在体医融合的中央顶层制度设计下,探究体医的子系统——武术与传统医学的融合基础和发展路径。

1 武术与中医融合基础

1.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论在武术中的应用

“阴阳”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开始形成并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就以阴阳学说贯穿始终。譬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理论中,阴阳双方密不可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其核心内容——阴阳交感与对立、互根与消长、转化与自和,在中医学理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模式,阐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病理变化,运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等。阴阳学说的认识论不仅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中国武术中广为使用,尤以太极拳为代表。所谓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便是阴阳,二者属衍生关系,太极即为阴阳之父母。太极拳的名称就是得源于此,其拳理以太极图推演而出,图中黑白代表阴阳,形象化地表示了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平衡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太极拳这一拳种以柔克刚、急缓相间的阴阳哲学特点。不仅如此,中医学中的寒热、干湿、虚实等阴阳属性不同的病症与太极拳中刚柔、急缓、虚实等阴阳属性不同的技术特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1]。由此可见,中医学和太极拳理论都是基于阴阳学说来揭示人体、生理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辨模式。五行最初含义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而后逐渐衍生为揭示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规律的五类物质属性。中医学中,五行与五脏相配对,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武术中的形意拳,劈、横、炮、崩、钻五拳恰恰与五行、五脏相匹配:劈拳为金,气始于肝,故练肝;横拳为土,气始于脾,故练脾;炮拳为火,气始于心,故练心;崩拳为木,气始于肝,故练肝;钻拳为水,气始于肾,故练肾[2]。除此之外,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阐明健康与疾病的运转规律同样与形意拳中的五行生克殊途同归。中医五行的相生关系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形意拳从技术动作上看,则是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横拳,横拳生劈拳。形意拳此种相生关系与中医学中的相生关系相契合,同理,形意拳从攻防角度来看的相克关系也与中医学中的相克关系契合。由此得出,中医学与中国武术的某些拳种皆以五行学说为思辨模式来构建其哲学体系。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武术领域同样应用广泛,这就为武术与中医学的融合奠定了稳固的哲学基础。

1.2 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生理整体性、病理整体性、诊断整体性和养生整体性。生理整体性又以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三者构成。人体由心、肝、脾、肺、肾构成五脏,5个生理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称为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亦是如此,“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体反映人的精神与思维活动,精神又支配形体进行表现与传达。精气神一体观的含义与形神一体观雷同,神统领精与气,精与气又可反映神,日常所说的养好精气神便是精气神一体观的原理。病理整体性,将人的内外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分析病理根源,“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在有机整体下探讨病因[3]。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告诫人避免割裂整体以局部视角分析疾病发生与发展趋势。诊断整体性是通过形体、神色或把脉、验舌等外在表现,来判断内部脏腑的异常情况,强调以整体层次由表及里、由外入内。养生整体性,是形神统一的集中体现,在维护躯体健康的同时注重精神层次的供给。不难发现,中医学将整体观念贯穿于生理、诊断、养生等各个层次。纵观武术领域,凡武术集大成者,无不注重整体观的培养。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外修一方面指修炼人体自身筋骨、皮肉和技击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内修不仅指修炼五脏六腑、精气血津液,还指修炼人的意志、心志和内在道德修养。只有真正做到内与外并修,才能达到表里如一,实现整体的强大。

因此,武术与中医学皆以整体观念来指导自己所在体系,这就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思想上的依据。

1.3 武术与中医融合的生理基础

中医学中的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统称。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脏内部充实,贮藏精气,而六腑主要吸收食物之精华、排除其糟粕。中国武术具有明显改善脏腑功能之效,通过武术技法、拳法中的调心、调息、调身,以达到调整脏腑之功能[4]。如八段锦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六式“两手盘足固肾腰”,其作用就在于健肾与调理脾胃;又如五禽戏,五禽为虎、鹿、熊、猿、鸟,以效仿虎之勇猛、鹿之恬静、熊之扎实、猿之敏捷、鸟之轻盈,达到养生保健之效果。五戏对五脏,虎戏健肾,鹿戏健肝,熊戏健胃,猿戏健心,鸟戏健肺。除以上两种武术项目具有健身与调理脏腑功能以外,还有太极拳、形意拳等,在此不一一枚举。

中医学注重精气神的养生与保健。人体之精,先天受之于父母,后天吸取大自然之清气、摄入农田之水谷和脏腑气化而来[5]。中医学注重精的贮藏而节制精的施泄。精可化血,素有《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精亦可化神,《灵枢·平人绝谷》这样写道:“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对精的养成与施泄具有统领与调控作用。由此可见,中医向来强调宝精原则。这一理论深刻启示着习武之人,习武者禁欲节欲就源于中医宝精原则。最典型的中国少林寺规定其门下弟子有五戒即戒杀、戒淫、戒盗、戒酒、戒妄语,节欲戒律方可清心寡欲,无欲无求,心无杂念,才能留有精力习武尚武,练就武术至高境界。习武之人历来视房事为敌,古有“三十而娶”之说,其意旨在宝精禁欲,避免过早地进行性生活以损伤精气;同时,习武之大忌在于习武训练之后行房,所练之功力与筋骨会随精气弥走而消散。可见,中医学对于节制精的施泄与传统武术的禁欲、节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医学不仅注重宝精,同时也强调聚气。气与精类同,同样受之于父母、清气与水谷。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气断则意味着人生命的终结。《难经·八难》中这样写道:“气者,人之根本也。”可见,气在人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医学中的元气就属于气的一种,由肾中之精而生,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而武术领域也早已觉悟到气的重要性,习武之人在练武之余特别注重保养元气,作息合理,节欲宝精。养气的同时,武术中不乏练气之功。武术的核心内功就是练气之功,即气功。气始于丹田,习武练气就是锤炼丹田之气,使之调动自如。全揽武术各大体系、拳种,凡练功必练内功、气功,尤以八段锦、太极养生杖为代表。总结而言,中医学的聚气与武术的练功养气都是基于人体生理体系而成,使二者的相融顺其自然、有根有据。

最后,作为人的三宝之一的神,同样也参与构成中医学生理体系。神由人体眼神、表情、精神等所表现,观其形而知其神便是这个道理。《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句话高度强调神在中医学生理系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除中医学讲究神以外,在武术中同样追求。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其中所说的神指神韵、精神。外体的动作受控于内在的神,一个没有神的技法与动作就约同于失去了魂,武术套路中一招一式虽可以传授,但武术内在之精神、表现之神韵却不可言传,只有习武者潜心锤炼,方可领悟意会。当然,武术领域中不乏练神之拳种,如少林五拳“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其实练神与练功一样的道理,练武不练神,等于没入门。所以,武术与中医学二者都认为精神借由形体表现出来,但又超脱了物质、形体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这一精神层面具有主宰和支配作用。可见,二者在定义精神上显得如此默契一致。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脏腑、精气神理论自古就现于武术视域中,为其所用。而在武术中,一些拳种所展示的一招一式、闪转腾挪里蕴涵的对于脏腑、精气神的养生功能又为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思路。

2 武术与中医融合发展路径

2.1 制度融合是先行

当下,武术与中医融合作为体医融合的子系统,是基于健康中国、大健康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健康建设模式,其目的就是化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健康关口前移。这种新型健康模式必须要以制度先行在符合中央顶层设计下,制定武术与中医融合相关政策、法令,规范指导性意见,使管理科学化、职位法规化。充分考虑武术与中医的融合基础,进行制度整合与创新,减少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利益摩擦,从而达到良性融合的效果。制度融合是武术与中医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建立统一的法治、经济制度,使标准统一化,方可从源头上将二者合二为一。

2.2 观念融合为根本

所谓“武医不分家”,科学分析武术和中医融合,极具养生、健体价值。但在社会认知中,中医与武术的舆论导向并不乐观,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于武术而言,一者认为,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方可武到病除、延长寿命,而另一者认为传统武术花拳绣腿、毫无建树,对人体养生收效甚微,无法与现代体育与健身相媲美[6]。于中医而言,一方面将中医夸大其词,认为中医有妙手回春、起死回生之效;另一方则认为中医实则是种伪科学,发财骗钱之术罢了。总之,现代社会对于武术与中医的分析是极其不理智的,而对于二者融合更是陌生。鉴于此,政府要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引导,提高武术与中医融合的社会认可度;中医协会、武术协会等必须突破观念壁垒,使武术与中医两大领域界限模糊化并走向融合,加强理性、科学性宣传,消除观念隔阂。

2.3 人才融合是动力

武医融合刚刚起步,最紧缺的当属武医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为解决现存学武不懂医、学医不懂武的尴尬局面,必须运用现代化教育方式,开设武医复合型专业考试,并颁发证书,以此吸纳社会人才。同时,在中医学专业开展武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在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专业开设中医课堂。此外,可开设武医融合专业,聚合国内外武术、中医学优质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为以后的武术融合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2.4 产业融合是目的

武医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落地产业融合,两行业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型产业。产业融合首先要从供给侧入手,调整武术与医学两要素融合过程的定位偏差,把需求侧改革投向供给侧,扩大有效供给。而武医供给融合的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借助现代高端科技,优化武医融合产品和服务体系,融合的目标在于改革武术、中医行业机制,促进两行业间的深度融合,从而打破行业垄断。此外,产业融合必须降低融合门槛,实行跨部门融合,建立具有融合特色的组织与机构,扩张融合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体育医院,第一家体育医院于江苏常州成立,此举是体医融合理念的突破性创举,真正将体医融合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而武医融合作为其组成部分,同样也可建立具有融合特色的产业机构,如武术医院。其实,武医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点就在于开放共享。这种共享包括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与管理共享。资源的共享是指武术与中医学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融合,实现资源最大利益化[7]。技术的共享是指武术与中医学二者的优势技术的相互贯通与磨合,武术的拳法、技法运用到中医学的养生康复之中,中医学的临床治疗、医学手法又为武术所用。管理的共享是指中国武术组织、协会等领域的管理模式与体系可嫁接于中医学管理之中,反之,中医学的管理也可融汇于武术领域的管理,二者互通互鉴,从而开发出新型武医融合管理体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健康被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体医融合的健康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该文在此背景下,对体医融合的组成部分——武术与中医学融合的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中医学的思辨模式五行、阴阳学说同样也是武术太极拳、形意拳等拳种的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与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思想异曲同工,脏腑、精气神的生理基础又是武术练习的养生诉求。二者在思辨模式、指导思想、生理基础上为其融合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基于此,该文又从二者发展路径上进行了研究,探索出制度融合是先行、观念融合是根本、人才融合是动力、产业融合是目的的发展路径。

3.2 建议

武医融合目前处于初始阶段,二者融合理论尚未全面、完善,要想真正落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机构改革,从而推动由理论落实实践。在发展其制度、观念、人才、产业融合路径过程中,务必坚持四大融合路径,四管齐下。同时,仅靠一方面势力推动尚且单薄,必须由政府宣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发力,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武术与中医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中医学阴阳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