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城市理念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优化策略

2021-11-22郭建明赵松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设施供给居民

郭建明 赵松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北京 100191;2.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9)

健康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的建设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升居民的健康服务、改善健康设施与环境、提升健康效能是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建设和有效供给,对健康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居民进行健身的重要场所,是推动居民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以居民健康为需求导向,进行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和优化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方面。

1 健康城市的概念界定与历史溯源

WHO 在1994 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健康城市由环境、社会、人群三大部分组成,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健康城市体系[1]。城市居民健身空间具体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也包括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开放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公园、广场、街道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居民的公共体育空间。在公共体育空间中,体育行为空间对应的是居民体育需求系统,体育物质空间对应的则是居民体育供给系统,因此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健身需求系统与供给系统要有一定的对应,才能达到较好的供给效果。健康城市面对的是城市的全民健康,它覆盖居民婴儿、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的各年龄段的整个生命周期,贯穿于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康复、强壮等整个健康过程,也包括居民的身体、心理、道德、社交的全面健康。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需要满足城市全民追求全面健康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2 健康促进理念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需求分析

健康城市理念以促进全人群健康为需求导向,健康需求理应成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首要需求,因此,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首先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全面健康为供给目标。分析城市居民全面健康的多层次需求,这是精准对接供给问题的关键,居民多类型活动、多层次需求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设计、服务、设施有不同需求。

2.1 城市居民健康促进中的空间需求特征分析

居民健身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布局、结构、设施、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居民的健身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体育空间的供给呈多样性和多层次性[2]。

健身空间的可达性。居民去健身空间的理想步行距离小于800m,步行到达距离最大范围为1500m,徒步行走时间在10~20min之内,也就是15分钟圈,是居民健身舒适到达的空间距离[3]。这种距离的健身空间最适合居民日常的健身活动,如果是在节假日期间,健身空间的距离可适当延长,居民健身的空间可成倍放大。

健身空间的环境舒适性。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园、绿道是居民较为青睐的健身空间,满眼的绿色能激发人进行运动的欲望,阳光、充足的氧气以及宜人的湿度对人的健身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园的人口运动密度也较为适宜,这种舒适的感觉能使健身的居民得到满足。

健身设施功能的多样性。健身目标不同,所用的体育设施和空间不同。体育设施从类型上划分包括力量、有氧运动、拉伸运动、康复运动等多种类型,在运动项目上又可分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武术、健身操、跑步等不同运动项目的健身设施与场地,体育设施与空间的种类会对健身目标的达成造成不同的影响。

2.2 居民全面健身的多层次需求分析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承担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的全面健康。身体健康在体力活动上的满足,对运动方式的需求导向不同;心理健康则在环境选择、人群选择上有所不同;社会健康与道德健康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健康选择。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主体行为活动大体分为健身类、休闲类、人际交往类三种活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应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健身需求。

2.2.1 健身类活动

健身类活动着重于身体健康促进,包括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如婴儿、幼儿、青少年、中年、老年。在健康类型上有健康、亚健康、疾病、康复、强壮、健美等健身活动,健身类活动类型多,人群覆盖面广,各年龄段人群健身需求特征明显,但可以进行综合性、交叉性搭配,且在健康类型的需求上,设施也不同。

2.2.2 休闲类活动

休闲娱乐类活动各人群所需的要求大体一致,要求环境好、设施服务周到,需要满足和达到人们的休闲与娱乐目的,但是需求的差异性不大,可以统一服务与管理。休闲娱乐类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可以分区块进行设计和配置,如可以设置冰雪休闲娱乐区、游泳区、慢步区等区块体育休闲区,以满足不同爱好健身者的需求。

2.2.3 人际交往类活动

交际类活动以促进社会健康为主,这类公共体育空间可增设竞技类健身空间,体育活动以活跃型为主,满足健康人群在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需求。交际类活动应包含各年龄段人群的交往,同时可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交叉需求供给,如在供给老年人的健身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增加儿童的健身空间,基于目前老人带孩子的情况较多,在老人健身的同时,儿童也可以进行健身娱乐活动。

3 健康需求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困境

3.1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供给与居民健康需求的精准对接不够

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354.44万个,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08m2,相比于2018 年略有增长,但距离人均场地2.5m2的距离仍然有一定差距。虽然,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步道的建设有所增加,但城市居民的公共体育空间可使用程度仍较少[4]。在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半径供给上,居民小区的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结构不够合理。例如,“广场舞”活动常常会干扰到其他居民的休息,以至于发生居民冲突事件。“广场舞”活动场地距离居民居住地要远一些,而且需要相对独立的空地,以免造成城市“噪音污染”,这种居民小区的健身空间应加大供应。

3.2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资源配置与居民健身的多样性需求匹配不合理

健康城市建设与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全民健康的建设需要打破行业壁垒、体制壁垒,仅靠一部门、一行业的发力很难达到全民健康的良好效果。居民的多样性健身需求,不能仅靠体育部门的建设,还需要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环境部、卫生部等部门的通力配合,方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健身空间可达性为例,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我国城建多以土地集约型为基本原则,城市建设需要最大化节省城市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中多以市级的体育场馆和体育中心作为重点建设,但对居民社区的公共体育空间建设缺乏足够的规划。随着城市的扩大化,居民健身去相对较好的体育场馆需要专门开车或坐公交车,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居民健身的多样性需求上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一般小区都有健身设施,但供居民进行各类体育活动而专门和细化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如足球场等普遍缺乏。

3.3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供给与居民高质量的健身需求不匹配

城市建设由于没有考虑到城市聚集的大量体育需求,城市居民的健身空间质量不高,步行空间品质不高、骑行空间缺乏连续性、公共体育空间设施不够完善、沿街的业态单一、儿童活动的场所匮乏、空气质量下降等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质量不高,导致了居民健身质量程度不高。在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供给中,社区级的体育运动场地主要以健身器材供给为主,社区体育公园与健身器材相结合的配套健身空间不多,居民就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偏少,居民在社区周围进行固定的健身步道,以及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增加居民健身趣味的绿色体育空间有待开发。除了社区专项体育设施外,结合周边自然河道、公园绿地、文化广场等空间去打造公共体育空间的程度不高,导致居民高质量的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

4 基于健康需求的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优化策略

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供给优化应以服务全民健康作为第一要务,满足城市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身需要和全过程的健康需要,这需要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在资源优化配置、空间整合、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

4.1 健康需求导向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资源配置供给优化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在综合利用上较为不足,因此,需要利用共享配置方式对体育空间的规模、种类进行合理的搭配。在空间配置上,城市建设要将综合性运动场馆和分散性运动场馆进行合理的配备,在距离市体育中心较远的社区要配备和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体育场地,尽量达到健身资源均等化[5]。在体育资源种类的配备上,既要考虑到室内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也要注重室外体育活动空间的设计,满足居民在大自然中进行足球、滑雪、攀岩、远足、骑自行车等户外活动。在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中,尽量利用已有资源和必需的资源,如居民区的中小学体育设施与场地,固定时间向公众开放。在体育场馆改造上,合理利用废旧工厂改造体育场馆,有效利用场馆资源。在体育设施布置上,尽可能将两种或多种体育设施在同一场地上进行混合布置,提升体育空间的利用率,如在健身设施区设有健身器材的同时,可混合布置婴幼儿的健身娱乐设施,在老人健身的同时,也能照顾到婴幼儿体育活动。

4.2 健身需求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资源整合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可利用闲置的、利用价值较高的微空间,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性,在街道转角空间、街边广场空间等设置微型的体育公共空间。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可根据旅游地的地理优势建设较好的体育设施,促进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的融合。在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上,城市交通应合理地增加人行步道,提高城市中的体育运动空间。在公园绿地建设时,应加强体育设施与公园绿地的结合,增加健身绿道的建设。街道空间功能的改造,可激发市民的步行和骑行的欲望,提升街道空间活力,可显著改善慢行状况,这种空间资源的整合,可以充分优化城市健身空间,使城市整体公共空间层次丰富、功能更趋完善。

4.3 健身需求下居民公共体育空间的环境优化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环境质量也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空间环境的优化包括绿化、健身设施的配置、环境的管理以及氛围的营造。在空间绿化方面,公园有较好的绿化及形态多样的景观植物,这对健身者运动的供氧量以及愉悦的心情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绿道体育也对人的运动欲望有着极大的提升[6]。对于体育空间的优化来说,水体、绿地与环境设施的协调配合能改善人的运动体验,促进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的融合,也会减少运动者的运动疲劳,让居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参与健身、享受健身。公园的主要功能尽量融入适当的健身元素,在设计改造中,将根据不同人群的健身特点改造成不同风格的运动区域,将景观设计较好地营造成具有积极向上的健身氛围,展现活力、健康的精神风貌,从而将景观与健身功能有机结合。

5 结语

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是居民健身、交往的重要场所,影响公共体育空间的服务因素有健身空间的可达性、健身空间的功能及健身空间的环境与服务三方面。城市公共体育空间面临设施总量不足、空间布局不均、资源共享和利用度低的问题,必须通过环境改造、空间功能供给优化、设施混合利用等措施进行优化供给。

猜你喜欢

设施供给居民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石器时代的居民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台居民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