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瘫学生运动康复训练与特殊体育教学的整合优化研究

2021-11-22王疆娜孙威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康复

王疆娜 孙威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运动障碍是脑瘫儿童的核心表现[1],运动康复训练是主要的康复手段。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学龄期后教育康复成为脑瘫学生的主要任务,运动康复仍是其主要需求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促进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医教结合,提高残疾学生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学校体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具有增进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将脑瘫学生运动康复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整合,是建立在两学科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围绕脑瘫学生身体运动问题与发展需求,弱化学科边缘将运动康复训练中的评估、内容、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机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从而满足脑瘫学生运动康复与功能发展需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有效性。

1 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与特殊体育教学的“瑕瑜互见”

1.1 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瑜”与“瑕”

大脑神经结构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运动康复的神经生理基础[2]。研究证明,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和神经损伤患者的脑功能恢复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效果[3,4]。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瑜”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训练方式多元。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柔韧性训练[5]、稳定性训练[6,7]关节活动度训练[8]、肌肉力量训练[9,10]、有氧运动[11]等。(2)训练结果有效。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具有改善患者下肢足底压力分布状况[12]、提高步态的稳定性、提升关节活动度[13,14]、提高患儿的肌肉力量和运动表现能力[15]、改善患儿身体核心稳定与平衡[16]、提升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17]、改进身体姿态[18]、改善步态[19]、提升身体运动功能[20]等作用。(3)运动评估精准全面。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评估起着导向、监控、评价的作用。当前,脑瘫运动评估主要采用量表评估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评估技术介入到脑瘫相关评估领域,如步态测评、表面肌电分析、跌倒监测等技术等,量表评估与技术评估的相互配合,使得运动相关评估更加精准、全面。

此外,脑瘫运动康复训练仍有其“瑕”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康复实施场所集中。查阅文献发现,我国针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与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康复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指导下的家庭康复,部分高等院校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总体较少。(2)社会及家庭压力较大。脑瘫康复周期长、难度高、花费大,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有研究表明,我国康复机构财务运营中存在着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约60%的机构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拨款生存,且有一半机构处于亏损状态[21]。除医疗康复机构外,家庭是脑瘫儿童康复的另一重要场所,运动康复知识缺乏与经济压力是脑瘫家庭康复的主要弊端[22,23]。(3)阶段的转衔缺乏。当前,针对脑瘫儿童运动康复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学龄前期,学龄期研究较少,缺乏阶段转衔。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学龄期后脑瘫儿童逐渐进入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大部分的脑瘫儿童介于学业需求、家庭经济压力等因素,中断或间断运动康复训练[24],均不利于运动功能的提升。

1.2 脑瘫学生特殊体育教学的“瑕”与“瑜”

查阅文献发现,在“康教结合”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即“瑕”之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且缺乏运动康复功能,无法满足脑瘫学生运动康复需求。相较于其他学生,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等运动功能提升是脑瘫学生主要的特殊需要[25],但简单化的普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目的性,未融入运动康复元素,无法满足脑瘫学生的发展需求。(2)运动功能评估精准度不高。当前针对脑瘫运动功能评估多采用量表评估的方式,对评估师的经验与专业要求极高,因此学校相关教师在实施评估、解读结果、运动结果设计教学方案等操作的准确性有待考量。运动功能评估精准性不足,降低了其对IEP的制定以及集体教学实施的指导与评测价值。(3)学校体育课开设模式混杂。免修、自由活动、随班混学是脑瘫学生参与体育课的主要模式,看似“照拂运动障碍”实则“剥夺体育运动参与权利”。

良好的资源环境是脑瘫学生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优势。2019 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配备特殊教育专用设备和仪器,支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支持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医教结合实验,注重整合教育、卫生、康复等资源,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等,为特殊教育优化发展提供资源配置。脑瘫学生特殊体育教学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更好地促进脑瘫学生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训练的整合优化提供资源沃土。

1.3 “瑕”“瑜”整合,效果优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推动形成疾病管理与康复服务的模式,发挥其在健康促进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运动康复训练与学校体育的“瑜”“瑕”整合,优势补充,通过知识、技能、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整合,一方面满足了脑瘫学生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的需求,提升了特殊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扩展了脑瘫运动康复训练时间与空间外延,实现了脑瘫运动康复的阶段转衔与康复场所的毗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与家庭的压力。

2 当前我国特殊体育教学发展困境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迷失

“以学生为中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有研究者将“以学生为中心”解析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26],投射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为“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特点、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要达到学生预期的发展效果”3 个层面。早在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残疾人教育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征和需要弹性调整。

时至今日,特殊体育教学发展仍存在评估精准性不高;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缺乏精准对接;教师教学的主观性较强,课程设计脱离学生本位,教师之间缺乏课程认同感等。显然,这些问题均体现了当前特殊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思想的淡漠与缺失。

2.2 生成性的体育课程建构缺乏

教育学中课程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生成即变易,变易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动态性与过程性是生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27]。实际上教学活动并非完全按照预设计划所进行的线性实施过程,多受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生成性课程充分整合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以师生动态互动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需求,聚焦学生学习体验,凸显“学生本位”的动态过程性课程。

脑瘫学生运动障碍表现迥异,大部分的脑瘫学生伴有其他不同类型障碍,不同障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增加了脑瘫学生自身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致使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环境资源的创设与利用、学习效果反馈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均受到一定影响,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凸显出来。生成性体育教学课程,打破原有规定性的预设课程,关注脑瘫学生运动功能发展个性需求,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动态选择教学方法,灵活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脑瘫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调整作用,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已有研究表明,当前特殊体育教学普遍缺乏生成性体育课程构建,表现为体育课程操作性不强[28];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缺乏康复知识[29];无法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等问题,制约了有效体育教学的实现。

2.3 “学科性”教师专业化窒塞

叶澜指出教师知识由科学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学知识、学科知识3 个部分构成[30]。如果科学人文基础知识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是教师行业的共性知识,那么学科知识则是区别教师专业领域不同的关键。无论哪种专业,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质价值[31]。“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脑瘫学生障碍特点使其对学校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提出特定的要求。但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学科专业评估认识不足,评估结果对教学的指导应用缺乏科学性,IEP 制订缺乏科学依据;特殊体育教育规律缺乏掌控,科研能力弱;体育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实施缺乏灵活性,课程生成水平低等[32,33]。众多问题均体现了当前特殊体育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低,且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瓶颈。

3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与特殊体育教学整合障碍突围

3.1 坚定“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构建“运动康复训练+学校体育”生成性课程体系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全面关注学生发展,以学定教。运动功能康复与体质增强是脑瘫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主旋律,特殊体育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优化原有的体育教学积极融入运动康复训练,构建完善的体育与康复课程体系。(1)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注重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的统领性与灵活性。特殊班级中学生差异性较大,脑瘫学生既具有障碍类别间差异又具有类别内差异,共性、个性并存,促使特殊体育课程目标设定既要把握“健康第一”的统领性目标,又要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统领性目标的实现。(2)科学融入运动康复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传统特殊体育课程内容,本着运动功能康复与活动参与并重的原则,采用替代、扩展、附加等课程内容调整策略,提升特殊体育课程的适应性。(3)将体质测评与运动功能评估纳入课程评价,提升评价的精确性,并根据评价结果适时调整课程内容。(4)创建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体育课程参与度,保障脑瘫学生的运动权利。

3.2 提升特殊体育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强化“康教”融合的体育学科素养

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要把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个主要关口。

3.2.1 提高职前培养

提高职前培养是提升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体育院校除特殊教育专业外均设有运动康复、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介于特殊体育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多元化需求,打破专业壁垒是培养复合应用型特殊体育人才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进行一系列优化改革。(1)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之间协同育人功能。(2)注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4)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师生专业技能帮扶长效机制。

3.2.2 优化在职培训

研究表明,当前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培训评估不完善、进修专业不对口等一系列的问题[34]。以往鉴来,针对特殊体育教师培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既要全面培养特殊体育教师的基础综合能力又针对性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素养。(2)充分评估特殊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特殊体育教师培训学科知识体系。注意分析运动康复、体育教育、适应性体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衔接,在进行学科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衔接,采用案例、实践等各种方法帮助特殊体育教师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切实实现学科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开辟多元化的培训途径,增加培训人员的覆盖面,全面提升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4 结语

实施“康教结合”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学科整合优势,促进效用的最大化。改善脑瘫学生运动功能障碍与提升活动参与度同等重要,改变传统的特殊体育教学,将运动康复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整合优化,就是将运动康复训练中的知识、方法、内容等整合到特殊体育教学中。通过构建“运动康复训练+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成性体育课程,提升体育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脑瘫学生运动康复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整合。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训练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