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策略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分析
2021-11-22熊婷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熊婷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武术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其凝聚力量、教育力量以及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海外华人的重要纽带。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随着国家对于武术进入校园越来越重视,高校武术校园课程不断得到开展。
随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发现在高校武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学习武术的兴趣逐渐消退、“武德”教育的缺少、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学方法传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武术校园的不断发展,因此,此文以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据对武术专业教学策略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武术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从知、情、意等方面不断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斯洛对人类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即“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才会出现。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意义学习论”和“以学生为中心论”,反对教师一味的输出,而学生被动的接受,应对学生个性、认知、态度等有意义的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前进方向。
马斯洛与罗杰斯各有不同观点但也相互支撑,他们都认为教育即潜力的开发,促进个体积极发挥潜能是教育的核心职责与功能,应以“学生为中心”;都认为应倡导积极的人格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都认为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目标;都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要做好教师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二)武术教学中的人本主义
在进行武术教学中,首先必须要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要有适合进行教学的场地、舒适的环境开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武术在教学中会有器械的使用,必须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让学生出现害怕、焦虑的心理;学生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往后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也会相继产生,起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有了想要表现自我的动机,则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教学,增进与自尊有关能力、技能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出适合学生实现自尊的一个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实现自身的目标,获得自我实现的 需求。
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认知、行为、态度等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提供愉悦的情感体验,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巩固教师促进者的地位,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
当前高校武术课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仍以“教—学”“模仿—练习—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让他们很难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对这门课的好感度和兴趣也逐渐降低。
(二)教材编排不合理
学校武术课程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都使用统一教材,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长此以往,学生发现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却不能进行教与学时,对于武术是“花架子”的认知便会一直不变,这对于武术在校园中的发展以及中华武术传承具有不利的影响。
(三)文化内涵的流失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场合中经久不衰,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代中华武术文化面向世界,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媒介,是世界体育文化重要成员之一。高校武术教学注重实践,忽视了武术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对武术套路进行模仿练习,对于“阴阳学说”“中庸之道”“经络学说”等伦理知识一概不知,只知其形,不知其意,学生本身对于武术的了解比较表浅,课堂上只是对技能方面比较重视,而缺少武术理论知识传授,没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这让本身单调的课程更加的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增反而消退。因此武术理论课程的减少,不仅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华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流失。
(四)武德教育缺失
武德即武术道德,它包括“仁、义、礼、信、智”方面内容,其中所包含的武术道德精神与其他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抱拳礼”作为武德修养的基本礼仪,在课前开始和课后结束都会进行,将其中的武德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扬并与其他重要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却很难,在武术教学中也很缺乏。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是对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评分,而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这无疑会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也不符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内容单一、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中武术教学内容多以统一的教学大纲,如太极拳24式、42式、初级拳、初级刀术、初级棍等武术套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仅考虑教学大纲内的教学内容,只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时代的发展。中华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对于有些内容却并不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要求,如其中各种难度动作等,学生很难进行学习,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越发感觉课堂枯燥,没有耐心继续学习。并且教师水平各有不同,有些老师武术教学理论水平可能不占优势,或有些老师武术技能水平相对低,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内容较为传统单一加上教学方法受到制约,“武德”教育的缺少、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教材编排的不合理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很难满足学生的各级层次需求,阻碍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武术进入校园很难进一步更好发展,也不符合国家推动武术进入校园的初衷。
三、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策略措施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的方向,因此,人本主义反对机械化的、无目的、过于死板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等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积极的进行武术学习。
(二)创编特色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武术专业的学生相比于非武术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武术教材应更专业、更全面,教师对于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高校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传统与新型项目相结合创编出本校的特色教材,因材施教,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强化文化意识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防身和健身锻炼的功效,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养生、兵学、美学等诸多文化构成,具有陶冶情操、养生长寿、技击防身等作用,对人的身体、心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重视武术技击的提高,对于文化理论也要引起重视,与时俱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弘扬武德精神
常言道:无拳无勇,无德无拳,培养学生武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判断一个人的是非善恶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武德与其他价值观的相结合发展,与时代相接应,让学生将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自身价值。
(五)多元化评价原则
人本主义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有老师的评价,学生应该也要有所参与,两个角色共同作用下做出评价,遵循多元化评价原则,并且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在知、情、意等多方面维度进行,课后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最了解的便是自己的伙伴,课后的学习情况都有大致的一个了解,他们的努力付出也会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积极性也有巨大的帮助,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成果。
(六)扩大师资建设,内容紧跟潮流
马斯洛提出“内在学习论”,他认为内在学习是促进自我实现的教育途径,而不是依赖于各种强化条件下的外在学习,内在学习是一种主张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认真的学习武术课程,学生积极主动,易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课程的发展取决于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发展取决于教学内容,因此,要提高武术的发展,武术教学内容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武术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改革创新是高校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并经之路,因此要使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武术在应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学校对于武术课程的发展应要高度给予重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各有千秋,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师资水平,壮大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已成了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策略,以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武术教育属性的健身价值、文化属性的精神价值等价值属性发挥重要作用,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求,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素质及促进精神文明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推动武术进入校园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