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助力青海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11-22马骏编辑章蔓菁

中国外汇 2021年19期
关键词:青海金融发展

文/马骏 编辑/章蔓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新的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省金融业要切实将国家战略部署转化为发展实效,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青海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区域特色明显 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首先,青海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具有坚实基础。青海虽是经济小省,却是生态大省、安全重省、资源富省、绿色强省,在国家生态保护、稳疆固藏、民族团结、资源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仅柴达木地区,就蕴藏着百余种矿产资源,钾镁锂锶等七种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188万亿元,是我国当之无愧的“聚宝盆”。此外,青海人文积淀深厚,是历史上众多文明的交汇地。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为青海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青海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近年来,青海不断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建筑新材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锂电、新材料、盐湖化工、光伏光热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全面展开。全省已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达13户,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民族团结进步、高原美丽城镇“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再次,青海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其一,在外资外贸方面,“十三五”以来,青海全省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进出口比例趋于平衡,新能源产品、民族文化产品等一批特色产品出口实现了新突破;外资项目也由传统工业领域向太阳能及风能发电项目开发利用、生物医药制品研发等循环经济领域转型升级。其二,在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方面,签约“渝桂黔陇新滇青宁陕”九省区市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共同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新格局;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并投入运营,有序推进西宁综合保税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结束了青海缺少高层次海关特殊监管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历史;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成功打造藏毯、特色浆果、中草药三个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轻工等七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其三,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贸易合作伙伴现已遍及78个国家和地区,在中亚、东南亚等地设有19个特色商品国际营销中心和海外仓,建成了13个综合性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开行了11列铁海联运班列和8列中欧班列,进一步推动青海涉外企业借力陆海新通道区位优势,优化内外销比例,提升市场竞争力。

经济发展和金融供给瓶颈有待破解

经过长期积累,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的长足发展,青海省经济实力、生态质量、基础条件显著提升,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不足仍是现实之困,区域差异仍是协调难题,转型缓慢仍是发展瓶颈,创新不足仍是最大制约,社会治理粗放仍是压力所在。

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青海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贸易方式单一、经济总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是客观现实。特别是在偏远牧区和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缺失、信息不畅等因素,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从支柱产业构成看,有色金属、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水电四大支柱产业占青海省工业产值比重达九成以上,支柱产业单一、初级化现象突出,长期依靠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高载能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外贸形势受“两高一低”等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

二是融资难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青海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暖企政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所获融资支持仍显不足。其一,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青海当地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资产少等问题,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其二,相较于发达地区,本地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难以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其三,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不同部门间的涉企信息存在“孤岛”现象,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力度不足,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和信用状况的判断。其四,在增信机制建设方面,小微企业因自身资信较弱,对增信有着较强需求,但现有的政府增信措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保险、担保等市场化增信方式门槛高、费用贵。此外,在惠企政策传导方面,各级涉企部门在贴息、补偿资金管理上较为分散,审批程序繁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惠企政策的落地效果。

三是金融机构外汇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涉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助力。目前,银行从业人员外汇业务办理经验不足、外汇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是制约本地金融机构外汇金融服务能力的掣肘因素。一方面,一些银行网点虽具备外汇业务资格,但外汇衍生品业务办理权限被上收至省级分行,导致网点人员缺少外汇业务办理经验;另一方面,受青海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企业外汇避险观念缺乏以及外汇业务人员培养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本地金融机构在外汇人才队伍建设上缺少动力,外汇从业人员中专职人员占比低,外汇专业人才紧缺,人才队伍稳定性不高,影响了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精准化、差异化外汇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力。

金融助力青海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未来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青海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释放金融新动能的重要窗口期。青海金融部门要乘势而上,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立足省情阶段性特征,以“一优两高”(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战略为支点,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青海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青海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建设西宁综合保税区、中国(西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厘清对外开放的突破点,推动青海将内陆闭塞的区位劣势转变为向西开放的半沿边区位优势;推动青海发挥连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纽带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日韩、欧盟等经济体的投资贸易合作,开拓拉美、非洲等地区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质产能“走出去”,推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产业园区、研发中心,支持交通、能源等各领域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鼓励光伏、有色、盐化工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支持构建“一环六区两廊”的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为打造青藏高原国际生态旅游胜地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二是推动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助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其一,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在青海落地,对申请试点的银行、企业开展调查评估,制定适合青海省的试点方案。其二,适时扩大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外汇业务应用场景范围,充分发挥平台在提升企业融资效率、优化银行审核流程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小额度、高频次的融资需求。其三,推动金融机构成立外汇服务专家团队“责任到户”,实施重点企业“分批次”“一对一”“全覆盖”上门辅导,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为企业量身定制汇率风险管理方案。其四,助力青海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建立跨境特色大宗商品集散中心、跨境电商结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支持跨境电商“新零售”业态的创新发展,推进青海自贸试验区申报,助力打造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三是推动建设凸显青海生态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总体思路上,围绕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战略部署,切实发挥绿色金融对青海率先实现碳达峰和三江源生态保护方面的助推作用,为建设“绿色青海”厚植金融根基。在路径设计上,探索构建减排效果计量、绿色金融统计和信息披露标准以及评价支持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领域的战略部署,规划符合青海实际的绿色金融发展方案,探索设立绿色专项再贷款、绿色贷款支持计划,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加大对清洁能源、新兴产业、生态旅游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探索研发“枸杞贷”“光伏贷”“有机循环贷”等创新型绿色信贷产品。

四是加大金融科技运用,助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下称“青信融”平台)是青海省“十四五”时期金融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青海省金融部门要按照《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方案》的要求,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纳入“青信融”平台的可行性,增强对涉外企业的融资支持。要切实发挥该平台在信息归集、政府增信、政策支持、银企对接和融资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以“科技支撑、数据驱动、多维增信、多向赋能”为框架,在严守信息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信息归集、融资增信、政策支持、融资对接、融资评价“五位一体、闭环运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圈,力求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筑牢金融安全网。其一,探索搭建区域外汇市场运行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构建具备“数据自动化采集+信息表象抽取+图形化界面展现”功能的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力求达到监管理念科学化、监管手段智能化、监管应用场景化的目标。其二,强化跨部门合作和外汇领域“三反”工作。建立“两机制、三互通”汇警合作模式,深化与省发改委、商务厅、国税局、海关等部门的监管合作;“零容忍”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统筹法律资源,因地制宜探索立案、调查、案审、处罚“四环联动”模式,推进全国“查审分离”试点工作,完善失信问题联合惩戒机制。其三,关注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将风险防范视角前置,健全外汇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支持培育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立“走出去”风险防控机制。其四,借助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青海省)的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压实银行展业责任,为建设“法治青海”“平安青海”筑牢金融安全屏障。

六是深化普惠金融改革,推进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2016年,青海省启动了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几年来,创新探索出了“扶贫、网络、信用、绿色”四大普惠模式,并基本完成了深化区域金融改革、为西部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探路的任务使命。下一步,青海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其一,围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支持青海在普惠金融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支持青海改革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在普惠金融支持农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先行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其二,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畅通经济金融循环,实现金融机构价值追求与落实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以普惠金融推动经济实现高水平供求平衡,缓解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释放我国经济纵深广阔、潜力巨大的优势,对金融供给要素和均衡适配进行结构性调整,改变金融支持缺乏动力的先天短板,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让全省各族人民公平分享金融改革的红利。其三,推动十大藏区信用体系联盟和兰西城市群区块链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民族地区信用建设的有效路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以数字征信发展为契机,稳步推进数据库和服务网的建设。以村级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推动信用普惠提质升级,助力建设“普惠青海”“信用青海”。

猜你喜欢

青海金融发展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大美青海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