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22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管邦丹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管邦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强调了写作的实用价值: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进行书面写作,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在新课标中,“生活”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31 次,可见,生活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真实体验。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作文含义概述
1.“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命题,该理论坚持三大原理,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生活与教育相结合起来的教育,学生在以生活为背景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学习,作文教学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触发学生的情感经验,使学生能真情流露,描述现实生活。
2.“生活作文”含义概述
目前,对于“生活作文”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朱建人先生对“生活作文”进行了深刻的理论研究,他认为我们的写作对象应该是真实的生活世界,写作应该记录现实生活。笔者认为,生活作文是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触发写作激情和写作潜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主动转化为文字,用书面表达来反映生活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经研究,笔者发现陶行知的著作和论述中没有明确提及“生活作文”的概念,但是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赋予了生活对人的教育功能,指出教育离不开生活,并且非常赞同用书写生活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表明学生的写作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笔者认为我国也应该积极践行生活作文教学,同时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获得灵感和写作素材,将写作教学过程具体化,明确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可操作性内容,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用文字去呈现生活、记录生活,丰富情感经验和认知能力。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注重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同时为了贯彻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写作教学建议,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生活作文教学策略,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创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创造与表达能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的内容安排上面,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回归自然,与万物为友。同时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需要,设计面向生活、面向自然的作文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长此以往,方能厚积薄发。现行的部编版教材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教学,从课文中挖掘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习作素材,抓准单元要素,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2.教学课堂生活化
我们经常埋怨学生写的文章不够生动,不够具体。其实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比如在《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中,课堂上我首先以科学小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出于对科学实验的好奇,我在做每一个实验步骤时,学生观察得也会格外仔细。他们想明白这是什么原理,所以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也是热闹非凡。当知道实验背后的原理后,学生恍然大悟。此时,我们上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和步骤就可以写成一篇习作。有了真实的生活素材和切身的体验,每个人都是作文的主人公,写作自然也能行云流水。除此以外,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自然,亲近社会,在生活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和创作的欲望,在实践中促使其自主学习写作,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所倡导的。
3.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获不同的教学成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方式,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或者职业扮演,再分享自己的实际感受,这样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当前在进行习作评价时,大多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的评价,很少形成双线甚至多线互动。这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评价主体单一,且学生在得到评价后没有任何反馈,容易造成学生对自己习作的缺点和短板模糊不清,也会继续犯类似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主体多元化能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等评价相结合,同时教师增加二次批改,学生自己再修改,家长评改、改后讲评等环节,就不会造成以教师评改为权威的局面,使学生的习作批改点面结合,更加全面地指出习作问题。
教师应当逐渐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核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生活作文教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加语文知识素材的拓展积累,让学生能够将吸收消化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写作环节,描绘生活百态,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