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2张静山西工商学院
张静 山西工商学院
引言
围绕新时代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会等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水平。
一、明确课程思政视角下财务管理课程的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注重专业目标的达成以及专业知识的考核。而目前,我国财会领域企业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给消费者、投资者及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迫切需要净化执业环境与提高专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因此,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及财务管理的所处的环境,掌握财务管理运用的基本方法和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围绕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需求与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营运管理、财务分配等,合理进行预测、决策与控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理财观,培养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严谨负责、廉洁自律的职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财务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修订教学大纲,体现思政特色
修订财务管理教学大纲,确保思想政治理念贯穿落实到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通常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将素质目标拓展为德育目标,不仅关注学生职业素养,还可以挖掘专业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同时,要将每一个项目中的知识点与相关思政要素融合,明确用到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两张皮”。
(二)充实教学内容,融合思政要素
财务管理课程围绕企业资金运作,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和企业分配,通过挖掘不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和精神内涵,可以让专业知识有温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以第一章财务管理目标中的利润最大化为例,发掘其中的思政要素与精神内涵,围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可持续发展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利润最大化观点认为企业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最终忽视了相关者利益以及造成环境污染、违法乱纪等社会成本。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法商贩对抗疫物资囤货,哄抬物价,最终被处以重罚。从而引申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拓展教学方法,创新思政建设途径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不能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演讲法、榜样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资源或实地思想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应用中,专业教师不能照搬思政课的概念,要充分挖掘本专业领域的思政要素,如讲述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大师的成长故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入国家财经大事件或者国际时政热点,例如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推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同时,利用互联网、移动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与文件,将学生关心的“校园贷”“网络刷单”等内容插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树立理性消费意识与培养甄别陷阱的能力,增强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此外,还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模拟实战体验,树立职业责任感与荣誉感;运用案例教学法,搜集上市公司造假案,告诫学生财务造假带来的社会危害与个人职业生涯的严重影响。
(四)改进考核方式,体现思政育人功能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导向。通过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从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等方面做出调整。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采用非标准化考试形式,不设定固定答案,强调学生活学活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德育素质的提高;二是强化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提高过程性考核比例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注重学生日常学习与素质能力的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财务管理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理财大赛”及企业价值创造等各类竞赛,用“以赛促教”地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动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提高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思政内容深度与广度不够
财务管理课程以时间价值计算与风险计量为工具,用到了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模型,理论性偏强,公式较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然而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时有限,课堂思政所占时间有限,大部分的时政热点和案例分析往往只能是点到为止,无法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教师的点评局限于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做不到更深的挖掘与研究,这样就造成了思政教学浅尝辄止的局面。
(二)思政案例时效性与针对性欠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财务共享”模式、“数字货币”“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概念相继产生,对于目前“00后”的大学生,很多传统的教学案例时代发生背景已经离他们久远,如果沿用这些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因此,专业课程所用案例最好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或者新出现的事物,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达到价值理念传递的目的。
(三)缺乏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教学方法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很难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持续进行。
四、加强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思政教学教研活动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首先,财务管理课程的专任教师可以组成教学团队,加强沟通与交流教学心得,方便相关思政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团结合作,形成共享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其次,定期举行思政教研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提高理论水平与道德修养,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最后,不定期举行示范课程公开课,展现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深厚的教学功底,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与先进理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二)收集思政案例,丰富教学素材
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案例。教师通过案例陈述、视频播放等多样的形式,能够随时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印象。目前,思政案例集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院校的重要教学改革途径。
教师在选择思政案例时要遵守几个原则:首先是案例要有时代性,剔除教材中陈旧过时的,及时从新闻、报刊、社交软件等渠道获取一手的信息资源;其次是案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生活中接触的移动支付、就业考研、金融资讯、日常消费、购房购车等相关的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热情,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三)建立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从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财务管理课程作为我校第一批示范课程,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然而,课程思政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动态修正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料,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思政的持续深入推进。
结语
课程思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对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教学全过程改革,在学生课堂满意度和思想引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时间较短,如何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融合是后续教学研究中将持续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