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敲字耕课堂,生动表达显文采
2021-11-22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石泉小学吴春玉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石泉小学 吴春玉
别林斯基认为,一篇只有内容没有文采的文章,恰似一个面貌平常而心灵伟大的女人,你会对她敬仰,但很难喜欢。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心灵伟大的女人”都“貌美如花”,但我们可以尽力让每一篇有“好内容”的习作都拥有更恰当、更生动的“表达”,使其更好地达成“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目的。
一、细耕语言,让习作穿上精美的外衣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优美、灵动的语言可以给读者以文采飞扬的深刻印象。在习作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细耕”语言,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1.活用“修辞”,给想象插上翅膀
对修辞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在写作时利用修辞更生动地展示事物的特性或更形象地说明道理。笔者在教学五上第七单元习作《____即景》时,设计了“借助修辞,写出‘变化’”的环节。
笔者首先出示了《月迹》的片段作为范例,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月亮升高这一过程写具体写生动的。通过讨论,学生发现抓住月亮形状的变化可以把月亮升高的过程写清楚,但如果要写生动则必须依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有了这一认知,笔者鼓励学生学着作者的样子,用上修辞手法,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让他们的习作变得更富有想象力,也更加精彩。
2.妙用“引文”,给文章增厚蕴
俗话说得好:“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谚语俗语、名人名言等,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自然地引用这些名句,可以使文章意蕴深厚。例如,学生在《夏夜即景》中写道:
天空的月儿是那样圆,那样亮,让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皎洁的月光如轻纱,给大地上的万物抹上一层柔光,“吱吱……呱呱……”连夏夜的歌声似乎也轻柔了不少!
3.巧用“俚语”,给表达添幽默
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句,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但近年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忽略了自己家乡的“俚语”这一丰富的语言宝库。对于海盐的孩子们来说,“羊肉勿吃着,惹了一身膻”“眼睛一夹(gà),老母鸡变鸭”……这些当初爸爸妈妈小时候还会经常听到的俚语,现在已经很少能听到了。
二、细耕细节,让习作“画龙点睛”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一特征作细致、具体的描绘,它是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成功的细节描写作用巨大,能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从而更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加情真意切,“画龙点睛”。
三、细耕布局,让平凡的叶开出绚烂的花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中提到:“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汪琬在《答陈霭公书》一文中也说:“后之作者,唯知其字而不知句,知句而不知篇。于是有开而无合,有呼而无应,有后前而无操纵顿挫,不散则乱。譬如驱乌合之市人,而思制胜于天下,其不立败者几希。”可见在写作训练中训练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重要性,细耕文章布局,可以让平凡的“叶”开出绚烂的“花”。
例如教学六上习作《变形记》时,有位学生别出心裁,把自己变成了一张钞票,讲述了一个和“扶贫助困”有关的温馨故事。可是因为过于平铺直叙,缺乏谋篇布局的意识,其精彩度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修改习作”环节,指导学生在文起处巧设悬念,只交代自己被放进了一个黑乎乎的箱子里,直到最后揭晓谜底,原来那是一个写着“扶危助困”的箱子,自己是被好心人送去山区救助贫苦的老人了。这样一来,文章打破了常规布局,增强了文学性;学生的“布局意识”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谋篇布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好的作者会善用自己的这一能力,把普通的题材写成精彩的文章,让平凡的叶开出绚烂的花。
福楼拜曾说:“有些夜晚,文字在我脑海里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滚过去,我就被它们的振动和轰鸣的声音所惊醒。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斟酌着字句。”名家写作尚且如此,吾辈教导学生写作更要有“寻芳敲字”的精神,立足课堂,细耕表达,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活泼、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