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思考
2021-11-22陈静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静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引言
为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国家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三医联动”,坚定不移推动医改落地见效、惠及人民群众。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立医院需要不断完善财务分析体系,充分应用医疗大数据,对医院管理效率与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动态分析评价,以满足新医改政策要求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实施背景
(一)强化制度导向,健全财务分析体系
《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明确了医院应按季度、年度开展医院运行情况分析,包括预算管理、结余和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内容。《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国卫办财务发〔2015〕17号)提出增加财务分析的覆盖内容,由原先的6大项扩宽到10大项,并提供了分析报告模板。由此可见,公立医院应不断强化财务分析能力,为医院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上级主管部门医改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和意见反馈。
(二)医改深入推进,倒逼医院精细化管理
2009年新医改正式拉开帷幕,一系列医改政策相继出台,给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医院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医保全覆盖、异地结算便利化,进一步加剧“超级医院”的虹吸效应。同时,国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民营医院、外资医院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拔起,导致患者大量流失,医院竞争更加白热化。如此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对医院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医院财务分析被提上了新高度。当前形势要求公立医院要做好全方位的财务分析,强化精细化管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增收节支,提高医院经营效率。
(三)医疗+大数据,助力智慧财务建设
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数据爆炸已让医疗行业真正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数字化变革,医院智慧财务体系应运而生,而智慧财务更强调财务对于分析与见解的预测性和规范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进以病种为基础的实时数据,通过挖掘、分析,进一步优化临床路径,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同时加强对医院的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前景预测。
二、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框架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应正确把握外部环境动向及竞争态势,包括国家宏观环境(如“十四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医保新政策、行业竞争对手情况等。同时,深入了解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深挖财务报告等资料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预算执行分析
预算管理的目标是落实医院的战略目标,其执行效率能够全面地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预算分析主要包括总收入预算执行率、医疗收入预算执行率、总支出预算执行率、“三公”经费预算执行率,通常采用列表法对执行情况进行逐一对比分析,找出影响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成长能力分析
医疗收入是评估医院成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增长主要由工作量增长和次均费用增长两方面驱动。
1.工作量
在评价门诊工作量增长时,可通过对医院过往几年“门急诊患者来源区域结构”“门急诊患者支付方式结构分布”等进行分析,深挖工作量增减变动的原因。同时,兼顾医改新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分级诊疗制度的出台使得大型公立医院就诊患者数量大幅锐减。对于住院工作量变动的分析,可结合病床周转效率与病床数量,通过连环替代法进行因素分析,评定各因素变化对住院工作量的影响。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不应盲目专注于数据统计分析,应注重业财融合,深化会计下病区工作。例如在评价某医院“平均住院日”时,应考虑医院战略部署带来的影响;在符合感控等相关要求下,合理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施床位共享;充分响应国家政策,促进日间手术的发展,通过绩效激励机制促进日间手术开展。
2.次均费用
次均费用是衡量患者费用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价其变化时,应对费用项目深入细化,挖掘出引起各费用项目增减变动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以某医院为例,“医药分开”政策实施后,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仍出现小幅上升趋势,医院在对费用进行细化分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病种的分析,测算其对次均费用增加的影响。
(三)成本效益分析
在DRG、DIP等多种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收入增幅受限,医院应摒弃原有的规模化发展思路,转而向差异化、精细化发展,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实现精准成本管控。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先按成本性质进行逐一细分,通过与基期、行业先进水平比较,分析判断成本增长的主要原因,对于不同的成本动因制定相应的成本管控措施。如某医院在“耗材零加成”政策实施后,卫生材料费占比仍持续增长,深入耗材使用情况分析时发现:不可收费的低值耗材,虽然其单价低,但临床用量较大,目前处于较松散的管理状态。因此,医院可通过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双渠道,加强对不可收费低值耗材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除基于控制成本为目标的传统成本分析外,医院还应加强对隐性成本的分析,通过对人才梯队、设备投入、信息化建设等资源投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整合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资源形成体系,从而将资源合理配置。例如传统的医疗设备供应管理模式为设备科统一采购、临床科室独立管理,同类型的设备在不同临床科室的使用率差别较大。医院通过对通用医疗设备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工作饱和度监控,探索建立新的医疗设备供应模式,即院内设备调配中心。新模式初步实现对通用医疗设备的共享与调配,从而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四)运营能力分析
医院运营能力指标包含应收医疗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实现对医院运营能力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以某医院为例,应收医疗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可知主要由医保费用结算方式改革所致。目前,医保结算均采用先诊疗后付费方式,且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医保资金已成为医疗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医保资金未足额预拨,拨付程序复杂、周期长,应收医疗款周转率下降,医院承担巨大的流动性压力,且可能面临经营风险。因此,某医院采取了各项措施加速应收医疗款的回笼,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医保结算和提高医保资金结算率,推广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的使用,落实欠费催收管理制度等,从而缩短资金在途时间,加快医院应收医疗款周转,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五)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有助于医院管理层了解医院资金情况和资产的变现能力,促使医院合理安排资金调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评价医院偿债能力时,可通过相关指标来衡量,包含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等。以资产负债率为例,该指标衡量医院借债筹集的资产,但并非指标越低,医院的经营状况越好。2020年9月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了机关、事业单位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付款期限,该方案的出台使得医院应付账款的付款周期被大大缩短,资产负债率随之下降,即原本最经济有效的信用融资方式被阻断了。因此,医院应用好负债这把双刃剑,在促进医院发展的同时,兼顾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
(六)专项分析
新形势下医院的财务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医院层面,应根据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或医改重大举措等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分析工作,如单病种支付方式专题分析、药品成本控制专题分析、住院病人欠费管理专题分析等。通过专项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进而为医院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保证。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医改新形势,医院财务管理应学会“顺势而为”,健全财务分析体系。通过对医院经济运行进行分析,找差距、挖潜力,补短板、强优势,在竞争中求发展,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