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公共体育教学一体化之纵向研究①
——兼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体育隐性课程教学体系研究
2021-11-22张丽于超王浩
张丽 于超 王浩
(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1 教学现状与分析
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 提高身体素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稳定的体育动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目前大学的体育教学存在教材、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相互脱节或缺乏联系,甚至有重复性、低效性的教学现象。如何使各个高校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项目的同时,注重发挥体育课程的显性和隐性功能。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主流发展趋势,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先天性优势、教学目标、内容与特点,提出了使教学模式受限的集中性制约因素,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究了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与举措[1]。
2 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该文重点讨论教学纵向的一体化研究。主要指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互相联系、彼此促进;相互协调、彼此支撑,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和最终选择。
3 教学一体化
教学一体化需要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加大管理力度,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管理机制[2]。一体化体育课程的衔接路径应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研文化、评价体系、监督机制等6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多元化构建[3]。该文将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入手,探讨体育纵向教学一体化。
3.1 任务注重层次
大学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提高身体素质,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稳定的体育动机。但是目标设置应该更具体化,即大一年级重点开展身体力量、速度等项目;大二年级重点开设协调、技巧性项目。而贯穿大学体育2年,共4个学期的是发展心肺功能,注重速度与耐力的协调发展。
3.2 隐性课程促进任务完成
体育隐性课程是针对显性体育课堂教学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外显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常规体育思想、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外,按照学生心理、行为、道德、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科学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非体质的养成性教育。以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内化学生有体育锻炼而养成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为学生明晰教学任务,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校园BBS、校园广播台、微信朋友圈、QQ群等渠道,公布活动通知、比赛成绩、比赛集锦照片、报道等[4],宣传体育思想,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3.3 体育课程内容
3.3.1 强化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统一,就要对体育教材进行全面分析,设计整体规划,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详细确定各个项目内容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研究各个项目适合人群和应具备的身体素质;研究项目内容之间正、负迁移的影响。依据各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统一规定体育教学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注重个体间差异,学期选课之间一定要承上启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避免低效率的重复教学。
3.3.2 强化教材内容的阶段性
高校对教材的使用不但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还要有审核论证程序,对教材的内容的阶段性安排、内容之间衔接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论证,通过后方可使用。这将对教材的编写起到积极的风向标作用。同时,对教材的内容方面进行整合,相关部门对教材的编写、出版要有规定,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课程目标,又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保证各年级使用的教材能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阶段性。
3.3.3 强化教学内容的一体性
在体育俱乐部制的高校,学生可以选择同一项目进行学习,在初级、中级、高级之间切换,并坚持运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在选课制的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学习的时限、专业特点、学生总体素质情况等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对于学期选课和学年选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微调。避免有些高校大一开设篮球、大二还开设篮球,但教学内容没有多大的变化,缺乏一体性,更缺少对教学、教师、教材等进行一体性的规划的情况出现。
3.4 强化课程目标的统一性
子目标、课堂目标,课程目标、终身体育各目标是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目标下设置课堂的子目标,各个子目标间要设置得当,既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而言,子目标既有相应的难度,又应为可通过努力实现而完全掌握的。同时子目标间要实现无缝对接,不至于出现目标间不匹配的现象。子目标之上应设置阶段目标,在充分发挥体育隐性课程育人功能外,需要注重体育知识在点、线、面上的拆分与融合。强化三级管理,落实三级督导制;建立压力传导制度、责任明晰制度,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实效。
3.5 体育教材抓衔接
体育教学是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难以分割的整体。教材的编写尤为重要,需要在统筹大中小学教学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动作技术掌握的形成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逐级编写。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发现,体育课程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常常有被占用、挪用,局部出现了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的现象出现,甚至是“水”课的出现,导致学生的体育技能偏弱、专业知识不足。实践证明,大学的体育课程,在重视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更需要传授一种健身的理念与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在掌握基本的动作技术后,后续的教材内容、侧重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侧重不同,突出上下衔接。
3.6 师资培训抓分段
体育教师在分专业,细化专项的同时,根据自己研究特长,最终确定研究方向。在学院进行的各类培训中,教授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师培训,在内容和目的等方面应各有侧重;即使是同一项目的培训,因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也要有所侧重。同时,在教师引进和招聘中,注重教师分布的合理性,避免“近亲繁殖”和同质化教学的倾向。积极探索高水平教练员进学校模式,将现先进的训练理念带入学校,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为师资分段培训做前期的技术准备,提高教学水平。
3.7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
评价体系不科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脱节、体育经费、体育场馆和器材缺乏保障、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5]。新的教学模式应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课内外一体化学生评价体系”是评定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涵是改变目前单一的课堂测试的固有评定模式,而是将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比赛)及体质测试同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做出综合性评价[6]。目前,教学考核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居多,用统一标准要求有身体个性差异的学生,这显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在课程评价中更新指导思想,完善考核与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建议
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考核评价体系各个环节,彼此关联、互为促进。同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形成以显性体育课程的主体构成;以隐性课程作用介入辅助,使立德树人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体系达成目标。筛选体育隐性课程发展指标要素,挖掘体育隐性课程运营规律,达到体育课程思政隐性与运动技能显性的共轭运营机构模型。在公共体育课程中,从而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于一体的纵向教学一体化形式。
5 结语
在构建体育纵向教学体系时,首先要转变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因材施教,用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指导课程改革;调整体育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在目标上,强调学生主动性,变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多开设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方法上,教无定法,分类总结,合适学生;评价体系上,多主体协同参与、公平公正;在教师考核上,紧扣教学的各类目标,紧抓落实情况。实现高等教育中公共体育教学体系上日臻完善,纵向研究的各个要素间彼此互促、上下联动,使公共体育课向着有实效、有趣味、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