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运用
2021-11-22文刚元
文刚元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乌木小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前言:教材中五彩缤纷的插图不但起美化的作用,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最直观表述,以此辅助学生构建语言文字,提升创新与想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其最大限度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将插图分为独立图、发散图与序列图,然后针对多种类型使用不同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能以图为辅助,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掌握与理解。
1.运用教材中的独立图
独立图指语文课文中展示的完整的插图,此类图往往可以直观展示文本的中心思想,且与其他图示互相不影响。教师在运用教材中独立插图的时候,要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先要知道其是哪一种类型的图形,然后再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如图片中都有谁?在哪里?做什么?然后再依照一定顺序,依序观察插图,以此引导学生对插图部分细化,以一个中心点为切入点开始观察,由此向四周延伸观察[1]。以一年级下册《池上》为例,作为一篇古诗教学,对于意境与作者情感的感受还有难度,在此就以教材中的图片为切入点,助学生理解诗境,进而养成正确欣赏诗歌的良好习惯,以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为: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图画,并分析此与之前课文中的插图有什么不同。然后为学生讲解国画,学生对其有一定了解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画中都有什么?"预设学生先说划船的小孩,然后描述荷叶、荷花等。教师"那你看见流动的水了吗?"学生经过视觉感知,没有看到河流。教师继续"虽然插图中没有画出来池塘中的水,但是里面有划船的小孩、荷叶、荷花,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池塘。下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看图的方法……"详细讲解从一个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或者从四周向中心聚合的观察图形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通过此方法解读一下这幅图。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由中心向四周扩展解读;一组由四周向中心聚合解读,先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做最后的评价与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解读插图的方法,同时能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感受池水、荷花、荷叶代表的含义,在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运用教材中的发散图
发散图指由多幅图片组成的,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表述的图画。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主旨往往通过题目体现。另外还可通过发散图隐形体现文章中心思想,虽然每一副插图中的内容不同,但是都与文章主题有一定联系。借此教师要抓住发散图中突出主旨的特点,带领学生读图的时候结合课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围绕此进行扩展想象,以发散思维观察图中的其他事物。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上《大小多少》中插图中有一头大黄牛、一只小猫;一群鸭子、一只鸟;一个苹果、一颗枣;一堆杏子、一个桃。使用发散图的教学法为:让学生先观察四幅图片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结合题目,学生发现图片中的事物不同、数量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对其进行表扬,做详细的解释,黑板写下课文标题《大小多少》然后逐个图片分析,以图片旁边的文字为辅助,帮助学生感受大小、多少的概念。通过图片的讲解准确挖掘课文中主要事物的有关特征,并围绕此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直观观察,在比较、分析与推理下学习了本课的内容。这样再进行相似图片的观察就知道本节课主要讲解的内容,可以熟练使用,辅助自己更好地学习。
3.运用教材中的序列图
序列图往往是以时间或者故事情节发展为脉络展示的,每一个图片都呈现一个故事内容,多幅图片组合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每一幅图中都有一种或者几种相同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此先引导学生找到插图中的相同事物,然后找到每一幅图中这一相同的事物都做了什么,最终借用角色、地点、做什么三要素让学生根据序列图概括内容。以部编版一下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插图运用为例,阅读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不难找到每一副图中的共同事物——壁虎。然后提问"每一副插图中的壁虎都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尝试用'谁+在哪+做什么'模式描述呢?"引导学生对每一副图中的事件进行描述,如第一幅图中的小壁虎正在捉蚊子,突然被一条蛇咬住尾巴,再其挣脱下,尾巴断了;第二幅图讲述小壁虎遇到了小鱼,向其解尾巴的故事;第三幅图则讲述小壁虎看见吃草的老牛,向其借尾巴的故事;第四幅图讲的是小壁虎向小燕子借尾巴的故事[2]。学生总结后教师对其进行鼓励,然后"究竟小壁虎借没借到尾巴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文本,探究答案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了解本课中心思想,另外因为序列图是按照事件发展脉络展开的。所以即使经过对图片的观察不能精确时间,但是事件发生的顺序还是很明确的,再借助"三要素"进行训练,就能让学生进一步掌读图技巧,基于此再阅读文本,效果会更加明显。
结论
综上,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插图教学法,可以灵活运用插图中的内容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小学语文教科书资源的全面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