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再就业人员上岗技能培训研究
2021-11-22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颉方正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颉方正
集团化办学模式是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它符合人才培养、企业转型的需求,是目前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集团化办学条件下,构建再就业人员技能培养体系,探索提高再就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对再就业人员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1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再就业人员技术技能培养的含义
(1)再就业人员人才培养定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得到调整和升级,随之而来对人才的需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以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需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技术改革,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顺应这一趋势,通过集团化办学创新合作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根据企业需求采取有效手段来培养产业升级、转型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再就业人员技能培训的作用。目前对再就业人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素质。因此,对再就业人员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其基本理论知识,还需培养其懂技术、能操作、能维修、会沟通的技术技能素质,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以集团化办学为基础,优化整合集团内教育资源,在教学和再就业人员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岗位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先进技术、职业素质等内容,对接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行业、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另外加深集团化办学成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把不同层次的学校绑在一起,利用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同时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联合,组建教育集团,这样有利于培养适用于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共享实习资源。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失业人员如果没有掌握足够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很难寻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失业人员应该时刻注重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通过再培训,掌握行业需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保障再就业的成功。
2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再就业人员技能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培养再就业人员技能体系的原则
(1)全面提升、共同发展的原则。知识是培养体系的基础,技术技能是培养体系的核心,素质是培养体系的保障,知识、技术技能、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彼此相互联系。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就好像没有源头的水流,再就业人员就算在技术技能方面很强,但是在后期很难适应新的技术变化,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没有技术技能,空有一身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理论知识于实践的技术技能,知识也就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培养再就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时,既要注重再就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其技术技能的提升,两者应同时兼顾。另外再就业人员培训过程中也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渗透,因为素质教育对再就业人员技术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2)充分发挥再就业人员主体性,调动再就业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技能培训项目涵盖了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实践内容,技术项目能够充分激发再就业人员学习的兴趣,调动再就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职业院校应以集团化办学为基础挖掘集团教学资源,联合企业采取可行措施,开发符合实际需求的技能培训项目。同时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制定统一教学标准,按照岗位技能的标准培养再就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这样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再就业人员的主体性,也有助于培养再就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与时俱进原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技术革新越来越快,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院校应不断丰富集团内部资源,不断改革和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培养计划、创新培养模式。
2.2 建立再就业人员实训培养体系
为充分调动再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再就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术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以再就业人员技能培养为出发点,构建一套循序渐进的技术技能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理论→实训→再理论→再实训”的培养模式。同时集团内部可以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并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建立一套技能竞赛体系。
2.3 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共同培养再就业人员
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权、责、利”不明确,往往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配合度不高,许多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双方合作共赢意识弱,因此很难促使学校与企业间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化办学条件下的集团成员应该提高创新意识,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抓住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出谋划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与学校之间应该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保证再就业人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再就业人员也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此外,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再就业人员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职责、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相对接,这样才能使再就业人员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也应注重再就业人员的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往的“理论→生产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应该转变为“理论→实训→生产”模式,这样可以缓解再就业人员的压力,提高其参与实践的信心,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共同培育再就业人员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实践指导书和实训设施,根据行业与企业的需求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标准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保证再就业人员取得的职业资格与职业需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