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文审美教育,促进儿童美好成长
——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分析
2021-11-22甘肃省成县城关学区乔窑小学黄旭珍
甘肃省成县城关学区乔窑小学 黄旭珍
无论从音律节奏和语法修辞上来说,还是从表情达意和陶冶情操上来说,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中无一处不蕴藏着不容忽视的审美特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语文审美元素,从多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与欣赏、品味与体验、内化与迁移,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科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利于不断引领他们“美好”成长。如何在小学语文活动中强化审美教育呢?
一、善于在“教材渗透”中引领儿童欣赏语文美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在教材编排的“例子”语篇中,无论在“工具性”还是在“人文性”,都具有“文质兼美”下的经典性或精髓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善于通过“眼观心悟”等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欣赏并有效汲取源源不断的“美与美感”,不仅作用很大而且影响很深。例如,小兴安岭、荷花、月季的自然美,小雨来、打虎武松、少年闰土的形象美,王戎不取旁道李、田忌赛马、曹冲称象、杨氏之子的智慧美,小周恩来、梅兰芳、白求恩的思想美,泼水节、太空生活、稚子弄冰的情趣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儿童把知识学习和审美活动充分结合起来,让审美教育不断地趋向“常态化”。
二、善于在“情境教学”中引领儿童感知语文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往往是使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进行思维的。”这句话意在强调“情境化教学”对儿童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点,儿童群体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能力相对不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善于通过创设或引入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交融”中切实感知语文美,这种审美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教学为例,在多媒体信息化状态下,“荷花与荷叶”的形态美、颜色美,相互映衬的和谐美,以及它们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还有无边无际的壮阔美等,为孩子们传递了如临其境的“美与美感”,让他们切实感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韵,真正产生“诗情画意”的获得感。在如此景与情的熏陶下,心中那根“美的琴弦”还不活泼吗?
三、善于在“优化整合”中引领儿童享受语文美
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可塑造性很强,而且具有活泼生动的学习心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期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授课模式,就会让隐藏其中的“美与美感”产生“疲劳”现象,审美教育效果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不仅有利于激活语文学习心态,而且有利于不断地放大审美教学效应。例如,在教学《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等课文时,把绘画活动融入其中;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把“口技”学习融入其中;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把《长征组歌》大合唱融入其中;在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时,把讲述“人物故事”融入其中……既可在优化整合中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又能在学用结合中让儿童更好地享受语文之美。
四、善于在“自主体验”中引领儿童深化语文美
“人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船不扬帆,一辈子不善行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本学主”为指导,努力为学生提供“下水游泳、行船扬帆”的时机和平台,以此引领他们在丰富多元的“亲身实践”中不断地感知美、体验美和深化美,进而把他们逐步引向“美好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例如,在教学《珍珠鸟》时,引导儿童联系“家养小动物”生活实际,深入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情感寄语;在教学《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引导小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的基础上,开展“亲情故事大交流”活动,让相互分享再现“至爱亲情”之美;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让小学生进一步寻找并享受更多的“大自然之美”……自主体验能让人在享受“取鱼乐”中深化“美与美感”。
综上所述,加强儿童审美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坚持以“教材渗透、情境教学、优化整合、自主体验”为实质性抓手,引领儿童不断地“欣赏、感知、享受、深化”蕴藏其中的“美与美感”,审美教育之路必将畅通无阻,日益宽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