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言语知识,学习言语表达

2021-11-22江苏省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5期
关键词:言语语言文字文字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何 婷

理想的课堂学习追求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撬开语言文字的密码,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奥秘,感受语言文字的趣味,真正成为驾驭文字的主人。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积累言语知识,学习言语表达谈几点粗浅的观点。

一、字斟句酌,感悟“语言”的美好

言语表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在一堂堂语文课中得到训练和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表达中逐渐体会到用词的美好,让他们学会字斟句酌地去玩味文字,在课堂体验中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所学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文学作品,文质兼美,用词精当,倘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近这些文字,慢慢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奥秘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与文本,与教师的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琢磨感悟,模仿创造,就能在文字的斟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好,真正成为运用语言文字的主人。

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值得我们在语文课上带着学生去字斟句酌。倘若不品味,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索然无味?曾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为了让学生深入品味“翻山越岭”这个词,于老师先非常巧妙地教学生字“越”,学生在了解“越”的意思就是“跨”后,便脱口而出“翻山越岭”就是翻越一道道山沟,跨越一道道山岭的意思。这时,于老师又紧扣“重担”这个词,启发学生:一个会读书的人,会用他的一只眼睛去看文字,用他的另一只眼睛去看文字的背后。尝试着去用你的两只眼睛看“重担”这个词,除了看到“我母亲”肩上那副一百多斤重的担子,你还看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受到于老师的启发后,热烈地交流起来,跟着于老师畅游在作家的语言文字中,字斟句酌,乐在其中,尽情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好”。

二、训练有度,体验“用语”的乐趣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低、中、高年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一个梯度的,是一个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训练也要顺应这样的变化过程,要求太高或太低都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家长或教师要向孩子合理推荐书目,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意向的基础上,使其逐渐培养起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也应如此。部编版二年级中有一篇课文《大象的耳朵》,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心中的疑问便油然而生:为什么其他动物的耳朵都是竖着的,而大象的耳朵却是耷拉着的?由此教师再引领学生走进小动物与大象的对话来感受小兔、小羊、小鹿等动物心中的疑问。倘若教学就停留至此,那么教师教得还有些浅。在学习小动物们的对话时,除了要让学生读出小动物们当时疑问、好奇的语气,还要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去表达心中的疑问。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回答:“你从哪里知道小动物们说话时是充满疑惑的呢?”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疑问语气的词“怎么”“呢”“咦”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卡片再准备好一些表示疑问语气的词,让学生也学着小动物们的样子来问一问,问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样的课堂实践与训练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才是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要把握好难易的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努力中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保持这份努力的劲头。教师只有呵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风格,品味“文风”的魅力

正如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样,每个作家笔下的文章同样也独具特点。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时也要提醒学生关注作者,关注他们的写作风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他们的文章。教师甚至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让他们从学习一篇课文到阅读作者整本书。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完成从读作者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文风,到学习作者的表达,尝试自主表达的探究学习过程。

学习语言文字不能浮光掠影,绝不仅仅是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找到语言特点,感悟其美妙,发现其表达方式,触摸其特有的个性,并逐步实现内化。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风格文章的学习,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博采众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只要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引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言语经验,学习言语表达,学生的点滴进步定能看得见!

猜你喜欢

言语语言文字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