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1-11-22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建邺实验小学顾雅璇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建邺实验小学 顾雅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发展。
那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的优质文化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强化诵读,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语文综合性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朗读”是积极落实其他三个方面的重要基础。只有实实在在地朗读,才能激活学生内在意识,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就把熟读成诵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宝,用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声音,这样更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内在思维,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知语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千百年来,华夏儿女都是借助诵读的方式,将文化之脉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古诗词为例,教师就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逐步走向古诗词的内核。以教学部编版三年级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为例,教师先后设置了三个层面的朗读:首先,朗读正确。旨在抓住诗歌中的生字词,在引导学生消除障碍的过程中,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其次,读出意味。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编者所出示的注释,整体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将这样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之中,通过朗读深化和巩固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再次,读出画面。《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以巧妙的动词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楚江的汹涌澎湃,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意识,将诗歌原本的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并激活其内在的情绪体验,从而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不仅把诗歌读正确了,同时也读出了诗歌的意味和画面,在朗读的牵引下,逐步走向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契合思维,深化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小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孩子的认知经验和储备还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还相对欠缺,因此,语文教学如果不采用艺术化的手段而直接生硬机械地展开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思维规律的方法,运用深入浅出的策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这篇小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描述了钟子期和俞伯牙之间的友情故事。对这样一篇小古文,教师不仅要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更要抓住所要表达的主题核心,即知音,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认知。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形象地感知这一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寻找相关素材,找准生活资源与文本中故事内容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加深入形象地感知文本的主题。
传统文化的内涵绝对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该是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渗透给学生,这样才能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走向传统文化的内核。
三、组织活动,强化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其中心要义就是要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靠知识信息堆积出来的,而需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平台中不断操作与实践、训练而成。因此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就不应该以固定的知识和机械的内容直接传递和告知给学生,而需要搭建扎扎实实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体悟和强化。
部编版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博大的山川之美,也有丰富的民俗之美,更有悠久的历史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必须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认知特点入手,选择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